关税调整引爆中美航运市场
中美经贸联合声明发布后,贸易链条瞬间泛起层层涟漪。而最为明显的就是中美海运航线的运营和运输价格随之发生的一系列变动。
集装箱跟踪数据软件商Vizion的数据清晰地展现出了市场需求的增长。上述声明发布后,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预订量飙升近300%。截至5月5日的七天平均预订量为5709个标准集装箱,而截至5月14日的七天平均预订量飙升了277%至21530个标准集装箱。
市场需求的激增源自对美出口的外贸企业。关税调整后,主打美国市场的外贸企业加快出货节奏,一时间大量货物集中涌入港口,港口作业压力骤增,船舶在港停留时间和船期准班率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些变化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将波动迅速传导至海运价格和运力调整。
首先在海运价格端,船运公司纷纷宣布涨价计划。美森轮船从5月22日起,中国至美国航线加价1500美元/FEU;赫伯罗特从6月1日起美线运费上调3000美元/FEU;地中海航运(MSC)从6月1日起旺季附加费(PSS)达到1600~2000美元/FEU,部分内陆点运费更是逼近1万美元。其他如ONE、达飞、中远海运等船公司的涨幅也在800~2000美元之间。
这与此前低迷的海运市场形成鲜明对比。今年以来,中美航线运价处于下行状态,相关运价指数连续下降近10周,但随着联合声明的发布,市场开始逆转。5月16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1479.39点,较上期上涨10.0%。其中,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分别为3091美元/FEU和4069美元/FEU,分别比前周大涨31.7%、22.0%。
运价快速上涨的同时,中美海运市场运力紧张的局面也随之而来。此前,由于美加征高额“对等关税”,美线货运量大幅下降,部分美线船舶被调配至欧洲、地中海、南美、西非等航线。如今需求反弹,运力恢复却需要时间,这直接导致了美线运力紧张,甚至出现抢仓现象。目前船运公司已逐步开始将此前分流至其他航线的船只逐步调回美线。同时,部分船运公司也开始了启用闲置运力,加快船舶维修保养进度,以应对运力紧张局面。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由于需求旺盛与运力恢复的“时间差”短期还难以消除,中美海运市场的供需矛盾仍将存在。
同时,不排除部分企业因担忧未来政策变化,急于在90天“窗口期”内出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的情况。同时,如果90天过后关税政策再度产生变动,市场可能再次陷入不稳定状态。届时,海运市场可能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毫无疑问,此番关税调整,对于众多外贸企业是利好消息。此前被高关税压制的订单纷纷释放,但海运价格的暴涨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关税下调带来的成本优势。原本因关税降低而增加的利润空间,可能被海运费用所侵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80%的贸易货物通过海运运输。海运市场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中美两国企业,也牵动着全球贸易的神经。当下,美国市场商品库存低位,急需补库存;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有着强大的生产能力。双方贸易的复苏对于稳定全球供应链有着积极意义。但当前海运市场的波动,也提醒着各国企业要“从长计议”,更加注重供应链的韧性和多元化布局,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