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智库合作助力中非共建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5-05-23 00:00:00来源:国际商报作者:洪剑儒
“当埃塞俄比亚的咖啡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送上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当南非科学家参与中国天眼FAST的宇宙探索,当刚果(金)的钴矿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溯源交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流动,更是智慧的共鸣、价值的共创。正如一句非洲谚语所说,‘If you want to go fast,go alone;If you want to go far,go together(独行快,众行远)’。”在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上,湖南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文春晖关于新时代中非合作的精彩发言,引发了与会中非学者的阵阵掌声与集体共鸣。

“当埃塞俄比亚的咖啡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送上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当南非科学家参与中国天眼FAST的宇宙探索,当刚果(金)的钴矿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溯源交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流动,更是智慧的共鸣、价值的共创。正如一句非洲谚语所说,‘If you want to go fast,go alone;If you want to go far,go together(独行快,众行远)’。”在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上,湖南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文春晖关于新时代中非合作的精彩发言,引发了与会中非学者的阵阵掌声与集体共鸣。

5月20日,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主办,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承办的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中国式现代化”。会上,来自非洲50多个国家和使团的60余位与会代表,围绕“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实现公正合理的现代化”“中非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引领开放共赢的现代化”“中非深化文明互鉴,倡导人民至上和多元包容的现代化”“中非可持续发展经验交流,推动实现和平安全与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四个分论坛议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以及中非共同现代化方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分享。基于与会各方的广泛共识,会议形成了“中非智库关于携手开展共建现代化经验交流的昆明宣言”。会议认为,未来要不断加强中非智库合作,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为全球南方国家共同现代化奏响中非智库合作的新时代乐章。

超越传统工业化的新路径

2024年9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擘画了构筑中非全天候命运共同体的蓝图,为回答人类现代化之问提供了重要答案。以此为指引,中非智库代表在第十四届中非智库论坛昆明会议期间达成共识,呼吁深化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助力非洲自主发展探索,为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梦想提供强劲动能。

当前,非洲大陆正处于工业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54个国家中有33个将科技创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非洲的研发投入在全球的占比仅为0.7%,每百万人口科研人员数量不足发达国家的1/10。在文春晖看来,中非合作亟需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打破“技术依赖—产业滞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产学研用一体化也契合中非合作机制的升级需求。”文春晖指出,过去20年,中非贸易额增长了20倍,中国在非直接投资存量超47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传统合作模式也面临新挑战:基建项目需要本土化运维能力,资源开发需要绿色技术支撑,数字经济需要数字基建与人才储备。

对于如何更好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文春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产业链共建与产能合作升级。双方应聚焦非洲工业化2.0,在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医药生产等领域建立中非联合产业园区;同时,在绿色产能合作方面,结合非洲54%的国土面积适合发展光伏的潜力,推动“光伏+储能+微电网”技术落地,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与非洲能源需求精准对接。

二是人才共育与知识共享。在现有20个非洲鲁班工坊的基础上,增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专业,推广“中文+职业技能”双轨培养。推动“10+10中非高校合作计划”升级,建立联合实验室、双学位项目,如武汉理工大学与南非开普敦大学共建建材研究中心。

三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设立中非专项科研基金,聚焦农业生物技术、传染病防治、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共同挑战开展研发攻关。打造数字创新走廊,依托华为“未来种子计划”、阿里巴巴eWTP平台,在云计算、移动支付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

四是场景驱动与民生赋能。推广“远程诊疗+AI辅助诊断”系统,中国援非医疗队已通过5G技术为埃塞俄比亚完成首例跨国机器人手术。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在赞比亚、坦桑尼亚建立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通过卫星遥感、土壤传感器提升种植效率。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梁益坚表示,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非洲工业呈现出四方面发展趋势:一是新思维引领,突破传统模式;二是新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三是新产业培育,提升价值链位置;四是新合作机制,破解工业化困境。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演变,非洲工业化将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迎来新机遇。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知识资本积累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为非洲开辟了超越传统工业化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非洲有望成为一个更强大的综合经济体,为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梁益坚说。

日益紧密的产供链联系

“中国持续居于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这背后是日益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联系。”中国人民大学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廖越指出,该领域孕育着更大的合作机遇,中非双方应携手并进,共同致力于构建更具韧性和活力的中非产业链供应链。

廖越表示,首先,应持续深化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并大力推进规则与标准的“软联通”。在继续推进公路、铁路、港口、机场、能源及数字基础设施等物理设施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强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标准、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等方面的协调与对接。

其次,应着力提升非洲本土的加工制造能力,积极促进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鼓励中国企业根据市场原则,将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适宜环节向非洲有序转移,并支持非洲国家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轻工制造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目前,非洲对华出口中初级产品占比依然较高,应引导和支持企业投资非洲当地的加工业,例如将可可豆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巧克力,将原棉纺织成精美的布料,此举不仅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更能显著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帮助非洲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从而朝着“公正合理的现代化”目标迈进。

再次,应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与本土人才赋能。非洲的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预计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00亿美元。中非双方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移动支付推广、智慧城市构建等前沿领域的合作,正为非洲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应高度重视并持续加强对非洲本土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例如,鲁班工坊等卓有成效的合作项目已经为非洲培养了大量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这种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保障中非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智力支撑。

最后,应始终聚焦粮食安全、医药健康等关键民生领域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以农业为例,通过引进和推广杂交水稻、高产玉米等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中国已帮助非洲多个国家的粮食产量实现了显著提升,部分农业技术示范区的作物单产甚至提高了2~3倍。在医药健康领域,过去几年全球疫情的严峻考验,更加凸显了构建自主可控、稳定可靠的医药供应链的重要性。

“值得强调的是,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与繁荣,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流动和经济的往来,背后更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互动和文化的交融。”廖越表示,中非在深化合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积极促进本土融入。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需要深入了解并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与劳工权益,努力实现与当地社会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同时,双方应大力加强人文交流,增进理解信任,支持智库、媒体、青年、妇女等各界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为中非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营造更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此外,中国应进一步分享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防控、产业规划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助力非洲国家提升自身的供应链治理能力。

星光辉映区域合作

“云南省与非洲国家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产业互鉴等方面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杨绍成表示,云南省自1983年起开始承派中国政府援非洲乌干达医疗队,累计救助当地患者超10万人次。云南建投集团、中地海外路桥公司等在贝宁、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积极承接工程项目。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长期在乌干达等非洲国家开展规模性试种,助力非洲粮食安全,为非洲农业现代化贡献中国科技力量。西南林业大学和马里教育机构共建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开设马里首个中文本科专业,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云南省与马里锡卡索大区、昆明市与摩洛哥沙温市建立了友城关系,大理州与贝宁维达市也即将结好。

杨绍成表示,未来,云南省将坚定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架起更多友好交流合作的桥梁,积极开展“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惠”的对非合作。“我们将持续推进科技融通,推动与非洲国家产学研用合作向更广领域拓展;持续推进经贸畅通,深化能源、农业、文旅、基础设施等领域务实合作;持续推进民心相通,实施更多‘小而美’项目,更好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云南力量。”

“湖南省拥有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三大国家对非合作平台,农业援外历史悠久、杂交水稻湖南名片享誉全球,岳麓山实验室加速形成湖南对非农业科技转移转化的新优势。湖南正在成为中国对非合作的重要窗口和高平台。”文春晖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在文春晖看来,农业合作是非洲各国与湖南省合作最为迫切的领域。湖南省是农业大省,拥有完备的精细农业发展体系,同时也是杂交水稻发源地。通过技术示范、品种选育和本土化推广,湖南省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增产。与湖南签订合作协议的国家中,全部国家都提出了对湖南农业的合作需求。自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有5个非洲国家10所高校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农业合作协议。湖南与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等在经贸博览会签署的农业合作项目,推动如卢旺达干辣椒、马达加斯加羊肉等特色产品输华准入成为中非双边合作的亮点。

“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举办在即,期待本届博览会能为湖南省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文春晖表示。

此外,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经贸研究中心主任黄玉沛亦指出,浙江、广东等省与非洲之间的经贸合作也已结出丰硕果实。例如,浙江省依托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构建“电商平台+海外仓+本土运营”生态链,推动“数字丝绸之路”与卢旺达、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对接,构建eWTP非洲数字枢纽;又如,广东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促成广东服装、建材、家电产业集群在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埃及等国的投资,形成了以尼日利亚广东经贸合作区、乌干达—中国(广东)国际产能合作工业园、华坚埃塞俄比亚轻工业城等为代表的产业园区,为中非经贸合作注入了新动能。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