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咨询企业何时并轨国际主赛道?

发布日期:2022-06-30 15:35:52来源:北纬七度作者:李文华,董梅 ,朱海峰
总体而言,设计咨询企业的出海尚无法期待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积极态势。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发展,既是工程咨询行业转型与发展、改变行业目前碎片化管理工作模式的需要,更具有国内行业主管部门寻求全面提升工程咨询行业的业务能力,尽快与国际主流建设管理模式接轨的丰富内涵。近年来,随着对国内监理行业的思考和讨论,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长期来看,政府部门期望通过全过程工程咨询的门把手,整合国内咨询行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打开国际工程咨询行业的大门,帮助中国的工程咨询企业并轨进入国际主流赛道。

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程度

由于国际工程咨询业务的开展受到不同行业历史背景、国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工程技术人员知识体系等影响,不同行业的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对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有所不同。在境外咨询工作与施工业务的结合方面,市政基础设施类企业做的比房建工程企业要好一些。中国企业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已能完成EPC项目,同时通过资本并购或境外采购高端咨询服务来弥补技术话语权的落差。房建类企业只有中国建筑一骑绝尘,拥有相对完善和稳定的技术服务团队,更难能可贵的是形成了全球市场范围内的驻点设计常态化,实属不易。由于境外技术人才派遣的困难和各类体制性约束,国内大型房建领域设计集团的国际化之路历经坎坷。总体而言,设计咨询企业的出海尚无法期待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积极态势。

从城市发展建设逻辑而言,能源型项目建成后,整个城市的供电、供水得到保障;基础设施工程逐渐完善,激活城市的立体交通,区分工业区、居民区和商务区,社会日常行为得以高质量运转。在此之后,必然是城市建设群的发展,这需要中国的房建工程咨询企业快速跟进,否则势必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推进效率。从“工笔画”到“写意画”的过程,是对中国企业从市政、水利到房建工程的过渡性挑战。吊诡的是,截止目前,房建工程咨询企业是国内工程设计领域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早早地引入了“外脑”,但国际化程度却始终不高。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摩天大楼和高速铁路,哪个技术复杂?

一个行业的发展,自然受到国家政策、行业规范、公司治理和战略层面等多重因素影响,笔者从技术管理角度切入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何基础设施类工程的设计能够顺利与施工结合,助力EPC模式的境外落地,而房建类工程很困难,超高层建筑的技术复杂程度就一定比高速铁路高吗?第二是工程咨询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标准对接,在房建工程领域标准问题应如何突破。抛砖引玉,以飨大家。

房建类工程与能源类或市政类工程项目相比,对于当地社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在于工程项目技术的复杂和突破,而在于人对项目的直观感受。比如,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修建一座大坝和在加勒比地区建设一条公路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工程技术的先进性展露无疑。但是,中国企业在别国首都的闹市区自行设计和建造一栋超高层摩天大楼或者一栋商业综合体,展示自身先进的设计理念、符合当地价值文化和气候环境的建材使用、熟稔的施工管理技术,项目一旦建成,其对普通民众的影响除了功能性与实用性,更会激发大众美学价值的普世化理解、思考和共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深刻影响彼时的社会思考。最典型的莫过于建设国家大剧院时对外方设计方案的讨论,时至今日依旧在促人思考。从政策层面分析,“一带一路 ”倡议的基础是中国制造,走深走实得益于中国建造,进入成熟期则必然少不了中国设计的引领,最终落子应是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设计契合“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融合的内涵,中国智造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帮助各国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有益支撑。

所以说,上文所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技术优劣问题,而是情感认知问题。房建项目和其他类型项目相比,除了建筑功能性的基本需求之外,优秀作品还应是综合考量社会学、城市发展、周边建筑环境之后的系统集成。建筑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仅是各种工程技术的综合应用,还应综合考量不同的地方文化、民族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建筑学可能是唯一的一门同时横跨理、工、文三个不同学科的全科型学科。简单地说,建筑作品想要征服大众,其建筑创作方案无全世界皆可的范式可循,所有人的审美是不同的。这种来自于人对世界认知的差异性也正是建筑学的魅力所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房建工程咨询企业的设计理念如何在境外获得认可,此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技术团队的更新升级,更依赖于中国整体国力的增强。当各行各业文化和理念输出成为常态时,当中国电影角色风靡全世界时,当全世界的聚光灯对准中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时,我想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标准的相对论

如果说咨询企业的工作理念被认可涉及到情感认知范畴,那么标准的准确选用则是工程技术应用范畴无疑。长期以来,中国咨询企业“走出去”最大的障碍是标准问题,由于标准不同,中国工程师在面对业主及业主代表时很难形成共鸣,技术方案的合理性无法自证逻辑,很多时候双方自说自话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也间接影响了中资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开展。最为重要的是,没有技术方案的话语权,就没有建筑工艺和设备材料的选择权和定价权,更奢谈设计咨询和施工管理的超额利润。从这个角度分析,缺乏了标准支撑的设计咨询团队,已经无法形成中资企业在境外提供技术服务资格或优势。

标准化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特征,是衡量行业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在国际市场中,欧美发达国家承包商凭借技术标准优势给我国承包商带来技术竞争压力,并获得巨大利益和高额的利润,在高端市场、高技术含量、高经济附加值的大型国际工程项目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尤为明显。10年前,甚嚣尘上的是欧美标准具备先进性,欧美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适用性较广泛,故国人争相学习。的确,美标、英标和欧标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普遍被接受,有些国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标准。例如,法国作为非洲2 0个国家的前宗主国,依靠其定点资金投放措施一直维系着法国标准在这些国家的应用。俄联邦国家的标准脱胎于前苏联体系,目前仍然在俄罗斯、中亚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被广泛使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盟一些国家逐渐接受中国标准。

不论工程建设项目位于哪国,有时候会发现当地的标准体系呈现出多样性和就高不就低的包络性等特点,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某一部分标准是自己制定的,另外一部分行业标准受制于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采用拿来主义。例如在沙特阿拉伯,建筑结构使用欧洲标准、道路桥梁使用美国AASHTO标准,电子信息则采用ITU标准。在业主和咨询方以及承包商进行谈判时,在选择某一个工作专项,如结构工程的时候,如果涉及到两项标准体系的集成,大家谈判的结果往往是参数指标包络控制,即偏严格来控制。同时,采取外标设计完成的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当地设计院进行转化设计,即常说的LDI设计,否则无法完成官方流程的技术审批环节。

时至今日,业界也有一些呼吁,号召中国标准 “走出去 ”。基于中国企业日益强大的融资能力和灵活多变的建设模式,中国标准“走出去”似乎已经具备基础。最典型的如中国政府对外援助项目,但即便是这类项目,技术团队倘若仅仅熟悉中国标准,也很难在和境外工程师的沟通当中说服对方,给出最适合项目本身的合理技术路径。中国政府对外援助项目也因此在逐渐探究“本土化实施”模式,即中方仅提供资金、技术和有限监管,总承包企业的选择和施工监管交由外方业主自行完成。

分析可知,在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当中,标准的映射不仅仅在设计标准这一个方面,在材料标准、施工标准和验收标准等方面同等重要。如果涉外工程师不对以上4类标准均进行系统研究和知识储备,就很难基于技术逻辑得出最有利于项目执行的合理判断。

综上,标准的相对论,即国际标准“引进来”,还是中国标准“走出去”?似乎都不是最理性的选择。更科学的提法应该是,工程建设标准的属地化调整。最适合当地项目情况的标准选择,才是最科学的。中国的工程建设企业建立属地化标准思维,与其刻意强调美标设计还是中标设计,莫如和业主协商,采用最适合当地建筑工程行业、建筑工程市场的属地化设计。从行动上,在项目前期可研阶段,技术调研团队就应系统地对建筑材料的就地选材、进口运输,当地的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以及验收阶段监理工程师的一般性做法和要求进行了解,从材料、设计、施工和验收4个维度对标项目的标准选用,可能会提供一条更加清晰且有章可循的工作途径。

对策研究

未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要实现持续增长,房建工程领域的高端设计咨询业务是一个可期待的增长极。中国工程师的项目管理能力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工具软件都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在技术成果表达方式等方面,要熟悉国内外各个区域的习惯表达,了解这些规定措施的来源理由,方可融会贯通,从容不迫解决各项技术问题。

同时,在理念转变和能力建设的同时,设计咨询企业要协同行业商会协会争取将标准问题突围。行业协会可会同工程咨询企业开展一些定向的课题研究,比如按照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手册,欧美地区的设计阶段划分,各阶段成果文件,成果文件的表达形式和深度约定都与中国标准规范体系的规定有差异。目前尚未见到系统整理这部分差异性对比说明的研究成果。又如住建部推行的建筑师负责制,对技术规格书SPEC文件提出了相关要求,境内项目如何参照境外项目的SPEC来进行项目管理,相关研究成果同样是行业空白。国家已发出“东数西算”号召,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强,相关产业链的企业都会从中受益,计算机、通信、光电器件、基础软件等企业拥有更多项目机会的同时,良好的工程经验也可以复制到境外项目中。中国企业如何在海外市场就新基建建设发挥先发优势,这同样是咨询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已经逐渐接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引领下,工程咨询企业特别是房建工程咨询企业要抓住先发优势,分析比较优势,迎头赶上,努力弥补境外业务能力不足的短板,并轨进入国际主流赛道。

(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