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蝶变迎新
上午9时,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从曼谷飞抵北京的海航某航班准时抵达。根据企业提前申报的信息,该航班载有1吨热带水果。飞机进入停机位以后,这批新鲜水果很快被运抵机场货运仓库,随后被调拨到海关查验场地,经过现场检疫无异常后放行。当天下午,这批水果就会被运到京津冀各大水果批发交易集散地。
这得益于京津冀区域海关通关一体化——进口企业自主选择申报口岸,货物跨关区放行,打通了货畅其流的“最后一公里”,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进一步缩短了进口货物的通关时间。
作为国家部委首个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地项目,京津冀区域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于2014年7月率先实施。十年来,在一体化通关模式下,三地通关如在一关,三地企业告别了在属地和口岸之间奔波的不便,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即可顺畅通关,为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作业模式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体化查验带来新速度
甜润鲜嫩的南非岩龙虾、肥美硕大的俄罗斯帝王蟹、脆爽多汁的泰国红毛丹……10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进口生鲜业务,越来越多的全球特色生鲜“打飞的”丰富京津冀三地百姓的餐桌。
据首都机场海关查验处查验一科副科长白炜介绍:“为保障京津冀地区进口的鲜切花等生鲜货物能够更早上架销售、减少物流折损、延长观赏周期,首都机场海关设立了生鲜货物进口‘绿色通道’,叠加‘提前申报’‘随到随检’等便利措施,可为企业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查验,保障鲜活货物及时通关需求。”
此外,首都机场海关为京津冀地区的高级认证企业提供优先派单、优先查验、加急送检的便利服务,实现无异常快速放行。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是京津冀地区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查验部门的优质服务为其提供了良性成长空间。
2024年,首都机场海关查验津冀两地企业超过1000票报关单的货物,涉及货值超过20亿元。
一体化通关带来新便利
“十年前,企业只能在货物进出境地海关进行报关,繁琐的行政手续和大量的纸质单据处理工作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也给一线关员带来了巨大压力。”首都机场海关通关处规范申报科科长孙燕婷感叹道,当时跨关区报关单的流转、信息的核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因为一个信息的不匹配,企业就得来回奔波,非常不便”。
京津冀三地海关率先实施通关一体化改革彻底打破了这一困境。如今,一体化、无纸化通关成为常态,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即可完成申报手续。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无纸申报等模式提升了通关便利化水平,企业告别了以往在属地和港口之间奔波的不便,同时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年,京津冀区域进出口总值达5.03万亿元,连续两年站稳5万亿元台阶。
京津冀通关“提效率”还体现在通关流程的简化上。以北京航空公司委托天津的租赁公司引进飞机为例,以“租赁贸易”方式进口的飞机需经历两段“旅程”——从国外经停天津,再转飞北京。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也延长了货物的通关时间。
为了破解这一问题,京津两地海关开展了进口租赁飞机跨关区联动监管的相关操作。在该模式下,航空公司可以在首都机场海关办理报关手续,并在天津东疆海关实现货物通关。得益于这一改革措施,航空企业租赁飞机运输由两程变一程,一步到位,促进了京津冀地区航空产业的发展。2024年,首都机场海关完成18架租赁飞机的通关保障,货值共计51.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