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经济表现形式之一,对“一带一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沿线国家法律、文化、经济等存在较大差异,“一带一路”国际投资过程中容易产生投资争端风险。
“下一步,中方将与东盟各方携手,进一步密切贸易投资合作,推动尽快实现区域经济复苏。如推动今年如期签署RCEP;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发展战略对接;为重要和急需的商务、物流、生产和技术服务人...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东盟10国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方企业在东盟累计投资突破1000亿美元,建设了25个经贸合作区。
黄仁伟指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要走向板块化,要根据世界经济区域产业链的变化形成板块,要在“一带一路”重点板块中推动互联互通。
邓锡军大使表示,数字经济也正成为中国与东盟各自发展重点,呈现蓬勃发展生机。东盟国家的数字经济潜力也很大,2019年整体规模已达到1000亿美元,2025年预计达到3000亿美元,占GDP比重8.5%。
杨淑娟表示:“总体来说,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合作呈现较强韧性,好于整体表现,且占比进一步增加。”
2020年1月20日,中柬自贸协定第一轮谈判即在中国北京举行。中柬自贸协定谈判进行了3轮谈判,历时仅半年多就达成协定,可以说是非常高效。而这高效的背后是中柬两国的积极推动。
东盟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外来资金、设备、技术有迫切需求,而中国在相关领域具有多方面优势。在自贸区框架下,双边相关产业正加速融合。
我国在清洁煤电、超低排放技术方面优势突出,风电、太阳能技术全球领先,抢抓“一带一路”上的新能源机遇正当其时。
中关村有一个“藤蔓计划”,也就国际青年的创新创业计划,就是把在华的留学生组织起来,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入到中国的企业去,让他们去实习、去培训、去考察、去产业孵化。然后让这些人毕业之后...
以202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为契机,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巩固和深化政治互信,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合作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