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莫言与西语译者对谈,交换彼此手中的“钥匙”

发布日期:2022-09-01 13:46:25来源:欧洲时报作者:林恩
莫言回忆自己1985年开始创作《红高粱》时,尚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他常常与老人们聊天,就是这样从老人们口中了解历史知识和传奇人物。

【欧洲时报8月31日报道】8月30日,中国作家莫言通过线上方式,与其作品《十三步》的西班牙语译者胡安·何塞·西鲁埃拉(Juan JoséCiruela)参加《情深“译”切,语言之间》系列文学对谈活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及其在西语世界的翻译等话题。

作家找到穿越历史与现实的钥匙

莫言回忆自己1985年开始创作《红高粱》时,尚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他常常与老人们聊天,就是这样从老人们口中了解历史知识和传奇人物。

莫言发现,尽管老人们在讲述同一个故事,但他们都加入了自己的细节描述,且各不相同。“历史一旦被讲述,就变成了一个‘传奇’。《红高粱》记录了一个真实事件,但它也有传奇的基调,有虚构的人物和情节。”

“我不满足于真实再现一个历史故事,我希望在讲述中,让自己变成故事里的人物,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与历史之间出入,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莫言表示,“我后来的大部分小说都有这个特征,讲述的是历史事件,但与当下生活相连。”

文学作品写的是人物,人的情感与命运,无论是两百年的人物还是今天的人物,人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置于哪一背景之下,都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莫言提到,很多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写作的作家都用过类似的方式来处理“历史故事”,没有人写的历史是纯粹的过去,都包含了现代的思想。

译者找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钥匙

对译者来说,想进入作者的世界并非易事。西鲁埃拉说,莫言作品有自己的风格且风格多样。第一次读《十三步》时,他感受到冲击,努力去理解作者呈现的这个世界,了解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我注重语言方面研究,并尊重文本意思以及作家意图。一章一章翻译之后,不断通读,考虑整体的连贯性。”

西鲁埃拉1981年开始学习中文,1987年去到中国,先后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学习。他1990获得西班牙驻华大使馆官方中文翻译职位,任职至2002年,后回到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任教。在过去20年里,西鲁埃拉一直在汉语教学领域深耕,并不时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工作。

西鲁埃拉认为,翻译是和语言打交道,也是和文化打交道;翻译是语言的解释者,也是文化的诠释者。他常常跟自己的学生说,虽然译者接触的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但一定要跟中国人,中国现实密切接触,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这些故事。中文和西班牙语有着很大差别,如果能够生活在当地,那么翻译时更容易把自己置身于那个环境之中,把作品的核心忠实地用西班牙与表达出来。

西鲁埃拉表示,如今有一批西语译者在翻译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他期待,译者队伍能够越来越壮大,能够直接从中文翻译到西语;译者能够在翻译之外,更多介绍中国作家、中国现实与文化等。

据了解,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与亚洲之家和西班牙Kailas出版社合作举办的《情深“译”切,语言之间》系列文学对谈活动,致力于在多位中国作家和他们的西班牙语译者之间建立交流。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