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 推进知识产权合作,促企业“走出去”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合作取得一批务实成果,知识产权也成为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关系深化升级的新动力。
加强在华专利布局
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是重中之重。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的常态化机制,也实施了多个方面务实合作项目,包括宏观政策沟通、知识产权审查、基础能力建设、信息数据交换等。随着各项目的扎实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合作取得一批务实成果。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透露,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在华专利布局力度,其中在华发明专利申请为2.3万件,同比增长3.9%,高于国外来华同比增速。其中,新加坡同比增长21%,韩国同比增长4.4%。
“从上述成果看,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既是促进规则、标准等‘一带一路’软联通的重点方向,也是建设创新丝绸之路的内在要求。”上海市委党校开放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邹磊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沿线国家加大在华专利布局力度不仅体现了它们对中国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也反映了其对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肯定。
邹磊进一步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在华专利布局力度也有利于中国创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溢出效应。加大专利布局力度往往与扩大投资、生产、经营相适应,意味着外资企业倾向于进一步加码中国市场,将具有领先优势的创新成果运用于中国场景。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之相关的人力资源和上下游企业也有望从中受益。二是示范效应。最新的发明专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对特定行业和企业有着很强的风向标意义。沿线国家加大在华专利布局,不仅能对相关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产生示范影响,还有助于对其他国家创新资源海外布局形成示范效应。三是倒逼效应。沿线国家在华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长反映了它们在相应行业领域的竞争力,在对国内企业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将反过来倒逼国内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突破。
助力企业“走出去”
对中国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经营而言,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有助于降低海外风险,增强竞争优势,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40余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专利局、东盟、欧亚专利局等地区性组织深入开展合作,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政府间协议》指导性文件,中国专利在更多国家得到认可。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交的专利申请公开量增加了8.5%,各方面合作不断深化,有力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
企业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和受益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也在企业。
作为一家诞生在深圳的国际化外贸型企业,深圳市诚信诺科技有限公司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玉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公司每年研发的新产品都会申请专利保护,也申请了国内及国际商标,更好地将‘中国制造的中国品牌’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及合作中去。”
为了使中企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合作更加稳健顺畅,邹磊建议加强规则对接。政府进一步强化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的知识产权规则、标准、数据联通,降低制度性成本;企业则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东道国的知识产权规则,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加强人才培养。
目前,中国正在抓紧制定面向2035年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下一步将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