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佐证一带一路建设价值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扩大对外开放,保障国际物流畅通,严把防疫物资出口质量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对国际合作、对外开放等相关工作进行部署。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维护全球化发展,支持自由贸易,这体现了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信心,也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看到,随着疫情在我国得到遏制,但在全球依然蔓延的情况下,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聚焦点也从最初的“复产复工”转换为“保障国际货运畅通”,在4月17日的会议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是顺应了当前形势。
之前我们已经看到,时下的全球化进程存在诸多不足,除了一些国家偏爱于“搭便车”之外,全球化的领导者们包括某些国家和跨国公司,以自身利益为导向,加剧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正如专栏作家吉莲·邰蒂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西方制药公司不愿出资研究传染病这个低回报领域,这一切都应该改变。”除了医疗领域,跨国公司在一些国家、地区也很少进行回报低、资金回笼慢的项目,其中包括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次疫情的到来,就是对这种模式的一种质疑或否定。很明显,全球疫情的控制,已经不是取决于控制最好的国家,而是防控力量最差的国家。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虽然得到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但一些国家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或公开表明反对的立场,或表面上支持,却依旧制造出地缘政治、“经济侵略”、“债务陷阱”等话题干扰“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即使如此,中国仍然坚持开展“五通”工作,一座座由中企承建的医院、桥梁、住房等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条件。这次疫情的到来,则证明了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并非华而不实的外交辞令,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因此,中国遭受疫情袭击时,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捐赠、救援或公开发声等方式支持中国。
当前,中国疫情得到遏制,理应“投桃报李”,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支援各国抗击疫情、复工复产。
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52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7%,较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一带一路”的项链——中欧班列和“一带一路”的明珠——海外园区,也正满血复活。
从现在的全球疫情防控形势来看,中国产能已经得到恢复,欧洲多个国家也开始谋划逐步解封。在这种情况下,一度曾经停摆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将得到重整。为此,我们要用好“一带一路”的项链——中欧班列和“一带一路”的明珠——海外园区。
疫情期间,空运、海运受到影响较大,中欧班列等铁路运输受到青睐,一度成为“救命班列”。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1941列,发送货物17.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3月份,中欧班列共开行了809列,其中去程开行503列,两项指标均创下单月历史最高纪录。海外园区则是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聚集区域,又由于其运营方和入区企业多为中国企业,中国疫情防控的经验及时得到普及,疫情对园区的冲击较小。一些海外园区可以继续运营,为当地生产各类物资。为此,中国有专家学者指出,中国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尽快建立“一带一路”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不妨将中欧班列和海外园区纳入这一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统筹国内外产能以及运输协调,保障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
晴天修屋顶,下雨不补漏。当前要保障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靠的恰恰是那些西方国家跨国企业所不屑、回报率低、资金回笼慢的基础性项目,北宋欧阳修的《朋党论》中说,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疫情之下,“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我们是以“道”会友,而不是以“利”结党,我们的目标是聚合各国之力,防范全球经济风险,推动全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