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科技向善的最大公约数
“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琛接受了《欧洲时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了她对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治理、人权价值与中欧合作的思考。
全球治理需要价值引领和理论创新
作为哈佛大学梅森学者、肯尼迪政府学院首届公共政策国际发展专业研究生(2017年),刘琛在学术交流中发现:传统西方治理理论过度聚焦功能主义的政策效益与效率,这种价值维度的缺失直接导致人工智能等全球议题的治理滞后。
“当认识论影响方法论时,我们只能被动应对,难以引领”,她分析道:“我们在这次论坛当中,大家高度肯定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意识到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怎样把危机变成发展机遇,就需要理论和方法上的持续创新。这也是中国和欧洲相向而行,共同举办面向未来、鼓励思想创新的此类研讨会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技向善的最大公约数
基于这样的思考,刘琛强调,中国倡导的“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等理念具有特殊意义。她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与古希腊“人是一切行为之准则”以及美国宪法“人生而平等”等世界其他文明的价值追求相通。
刘琛指出,“以人为本”是科技向善的最大公约数,各国在推动技术发展造福人类这一长远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她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不仅是为了自身进步,更是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重要选项和参考。在本次分论坛讨论中,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应当以全球视野关注各国在科技向善方面的贡献与经验价值。她特别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方面的努力和实践,并表示中国愿以世界为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中欧经济的行稳致远离不开AI合作
作为公共政策与国际发展研究专家,刘琛提出,中欧合作需兼顾效益、效率与价值。她首先从经济效益维度展开分析,援引IMF和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经济的行稳致远离不开在AI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合作效率方面,刘琛列举一系列数据指出:中国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已近亿,4500余家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中心创造的GDP增量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正加大AI研发投入。中欧双方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加强中国与世界对话 打破“信息茧房”
但她也指出,合作不应仅停留在技术和经济层面,更需要聚焦于价值和人的发展。在本次会议上,多位欧洲学者坦言,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受限于固定而单一的信息渠道。尽管人工智能应当为全球平等对话与交流提供新平台,但现实中中国方案在世界表达与认同上依然面临偏见和误解。
她引用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全球危机报告指出,数字技术原本应打破壁垒,但实际上却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国际沟通,也阻碍了全球技术伦理与人权治理的进一步合作。她认为,举办类似“中欧人权研讨会”的活动,是加强中国与世界对话、增进理解的有效尝试。中欧应共同努力打破信息壁垒,增进理解,共同构建文明互鉴的数字未来。
刘琛表示,无论是在教育、治理还是技术实践中,唯有坚守“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理念,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向前。正如康德所说:“创造永不会停止,创造永远继续”,胜不骄、败不馁,全球共同努力,方能推动科技真正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