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否驾驭AI?中欧学者共倡“轻量化监管”

发布日期:2025-07-05 06:17:44来源:欧洲时报作者:陈辉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克里斯蒂安·贝西埃揭示,传统AI需人类专家作为交互中介,而生成式AI能自主理解并互动世界,由此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风险。

“过去的老AI已成功使用数十年,为何那时风险不显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克里斯蒂安·贝西埃(Christian Bessiere)在7月3日北京举办的一场名为“人工智能的风险与全球监管”论坛上设问。该论坛是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的分论坛。贝西埃随即揭示症结所在:传统AI需人类专家作为交互中介,而生成式AI能自主理解并互动世界,由此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风险。

贝西埃指出,不同于传统AI的“工具性”,现代AI的自主性带来三重威胁:经济洗牌、技术黑箱,以及最隐蔽的文化霸权——当AI训练数据集中于少数文化,全球文明多样性将遭侵蚀。他现场演示:当触及价值观相关议题时,中国DeepSeek与西方ChatGPT的回答呈现显著文化差异。

如何驾驭AI这头巨兽?贝西埃提出监管需平衡创新与安全。

“若监管过严,将扼杀创新”,贝西埃以欧洲饱受诟病的Cookie弹窗为例,强调规则应“轻量化”:鼓励研究自由,但一旦发现危害人类的情况须快速反应。他呼吁建立强有力的非政府国际协会,独立提出监管建议,避免陷入“各国自建AI谋利”的碎片化困局。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会上透露,针对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中国将推进AI生成视频添加水印,以遏制虚假信息传播。

与会现场,龚克还系统梳理了全球治理共识。他列举联合国有关《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决议及《为人类治理AI》(Governing AI for Humanity)宣言,强调国际社会已确立目标——使AI成为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善的力量。他特别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3国共同通过的AI伦理框架,将“促进人权与尊严”列为核心原则。

中欧治理思路呈现互补格局。贝西埃援引学术研究,指出欧盟监管聚焦“避免糟糕结果”,而中国更倾向“推动良好实践”。这种差异在具体策略中显现:欧盟推出《人工智能法案》强化风险管控,中国则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主张各国通过对话设计“高效有效的AI技术推广路径”,并明确要求尊重他国主权与法律。

技术架构设计同样蕴含文明智慧。维也纳工业大学分布式系统研究负责人沙赫拉姆·达斯塔尔(Schahram Dustdar)以人体三大系统(大脑、心脏、消化系统)维持“均衡稳态”为喻,警示集中式AI的危险性:“若肝脏索要85%全身资源,便是癌症。”他领导的跨国团队在南京与巴塞罗那同步推进分布式AI模型,探索“不复制数据却能共享学习”的全新路径,试图解决资源垄断的困局。

会议尾声,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漆海霞以“技术服务于美好社会”作结。达斯塔尔继续补充道:“若所有真假都难以区分,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技术,而是共同目的。”(文/陈辉)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