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如何觅新机?
日前,河北保定市雄县商务和投资促进局与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及雄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四所高校携手,在雄县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共建就业实训基地并正式挂牌。
该基地挂牌后,雄县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将以基地为平台,深化校企常态化合作机制,创新“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育模式,持续赋能雄县服务外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正是服务外包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缩影。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中国服务外包累计吸纳就业人员1713.9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123.4万人,占比65.5%。一季度,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17.3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2.6万人,占比72.8%。
就业“蓄水池”作用的显现离不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1—3月,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执行额4527.8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557.9亿元,同比增长18.1%。
对此,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表示,今年一季度,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国服务外包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特别是承接离岸业务增速近20个百分点,彰显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韧性。
从业务结构看,1—3月,中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1106.2亿元、519.3亿元和93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36.5%和9.3%。其中,信息技术研发服务、设计服务和业务运营服务业务增长较快,执行额分别为875.5亿元、592亿元和3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16%和30.4%。
“从数据看,具有更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KPO业务与具有较强国际比较优势的ITO业务并驾齐驱,带动我国服务外包整体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同时,受业务运营服务带动,BPO业务亦有较大起色,增速近40%。这都是我国服务外包结构不断优化的具体体现。”郑伟说。
从国际市场看,1—3月,中国内地离岸服务外包来源地前三位为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执行额分别为494.5亿元、476.2亿元和398.2元,同比分别增长7.8%、14.3%和69.1%,合计占离岸服务外包执行总额的53.5%;承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合计787.2亿元,同比增长36.6%;承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合计868.2亿元,同比增长39.2%。
郑伟认为,随着RCEP等高水平自贸协定的深入实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伙伴将不断增加,“朋友圈”将不断扩围,合作范围和领域将不断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潜力将不断被激发。
从区域分布看,1—3月,全国37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合计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998.1亿元,同比增长18.1%,占全国总额的89.8%。长三角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285.8亿元,同比增长15.2%,占全国总额的50.3%。京津冀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86.6亿元,同比增长17.3%。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全球自由贸易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服务外包是我国主要的服务出口部门,贸易保护主义对我承接发达国家业务将带来不确定性。加之近年发达国家不断推崇所谓‘友岸外包’模式,也将使得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受到一定冲击。”郑伟谈道,危机中也有机遇。危机之下,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开拓新市场,业务来源的多元化发展仍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机遇。
谈及如何在危机中觅新机?郑伟给出三点建议:
一是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利用好海南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各类开放平台,继续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离岸在岸协同发展。在大力发展离岸业务、拓展服务外包国际“朋友圈”的同时,鼓励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壮大,出台针对在岸业务的支持性政策,形成离岸、在岸相互促进、融合协同的发展模式。
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把握全球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服务外包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其提升国际竞争力;鼓励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服务外包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