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建设赋能中非经贸合作
统观历史经纬,中非关系始终保持“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底色,在国际舞台上相互支持、携手前行。从万隆会议的精神共鸣到“一带一路”共建的深度对接,从支持非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到携手推动南南合作,历经数十载的沉淀,中非合作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互助的典范。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中非双方宣布携手共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不仅延续了中非传统友谊,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务实的合作模式,推动双方经贸合作迈向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刻的理论内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同时,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问题对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新时代”强调中非双方要顺应时代潮流,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全天候”意味着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非始终是“风雨同舟的战友”和“共同发展的伙伴”。
在国际事务中,中非双方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例如,在乌克兰危机引发全球粮食供应链震荡时,中国向非洲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在西方炒作“债务陷阱论”之际,非洲54国联署支持中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主张。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非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基于对全球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以及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合理成分,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延伸,不仅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也为全球南方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双向赋能。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立足于中非双方推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着眼于中非人民的共同追求和根本利益。一方面,中国全方位支持非洲现代化建设,助力非洲自主发展并激发其内生动力。在资金投入、技术转移以及市场开拓等硬支持方面,中国为非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中国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金融组合拳,不仅通过中非发展基金、丝路基金等平台为非洲国家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支持,也推动商业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等参与项目融资,不仅助力非洲突破基础设施发展瓶颈,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更通过产能合作培育当地“造血机能”,使发展成果有效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内生动力。例如,中国帮助肯尼亚建设的蒙内铁路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还带动了沿线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中国在东非建设的亚吉铁路促进了区域内的联通与贸易,推动了沿线经济走廊的形成;中国在乌干达建设的卡鲁玛水电站缓解了当地电力短缺问题,为乌干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能源支持。在经验共享与人才培养等软支持方面,中国为非洲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智慧动能。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及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引领下,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蓬勃开展。中国通过举办官员研修项目与非洲交流治国理政及发展减贫经验、为非洲培养现代化治理人才;中非合作设立鲁班工坊、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等为非洲工业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实施“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为非洲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等多种方式为非洲国家培养科教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非洲资源优势与中国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度契合,为中国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了坚实支撑。非洲人口众多、土地广袤,是多种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给地,在全球化资源重构背景下,非洲大陆的资源战略地位持续凸显,与中国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形成互补。同时,非洲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集体代表性也为中国提出的构建新时代国际秩序新主张提供了宝贵支持。
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非洲国家始终坚定支持中国在多边机制中的建设性议程,从国际秩序调整原则到全球发展倡议,诸多中国方案正是在非洲国家的共同倡导下转化为国际共识。
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内生发展瓶颈的双重挑战。一是地缘政治博弈与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挤压中非合作空间。近年来,美西方将中非合作纳入大国竞争框架,陆续推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PGII)和“全球门户”等全球基建计划以对冲共建“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例如,坦桑尼亚巴加莫约港、肯尼亚拉穆港等中资项目因合规成本上升和舆论压力加剧导致推进停滞;美国在《非洲战略》中明确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挑战”,施压非洲国家在中美间“选边站”,尼日利亚、南非等国被迫暂缓5G合作项目以平衡外交压力。二是非洲内部发展短板亟待补齐,对中非可持续性合作提出考验。部分非洲国家政治局势动荡导致的政策缺乏连续性风险影响了中国企业在非投资的稳定性和预期收益。例如,尼日利亚部分地区频繁发生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导致中企石油和天然气项目因安全问题多次被迫暂停或延迟,项目进度严重滞后;此外,非洲国家的经济风险较高影响了中国企业的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2025年,非洲基础设施的实际融资缺口或高达1700亿美元,超过40%的农村人口缺乏稳定电力供应,使得中国企业在非项目建设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和风险。同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负债率将达到59.3%,其中14个非洲国家负债率将超过70%的警戒线,偿债压力严重挤占了非洲发展资金。因此,中非双方需以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以创新合作机制破解地缘政治掣肘,以凝聚战略互信弥合内部能力鸿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随着“非洲之角”的港口与义乌的市场实现数字互联,刚果盆地的钴矿与深圳的新能源车间完成价值跃迁,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经济效应已超越地理边界,成为发展中国家并肩前行、共谋发展的鲜活例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拓展的历史方位,中非共建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抉择。展望未来,中非双方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破除合作壁垒,以更加务实的创新精神培育发展动能,以更加包容的协作精神共同应对挑战,携手书写跨越山海、心手相连的中非合作新篇章。
(作者分别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