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经贸合作 寻求面向未来的潜力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4月16日报道】4月14日至1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商贸代表团访问中国。这也是朔尔茨自就任总理以来的第二次访问中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表示,这一次是2022年11月首次访问中国的延续。“朔尔茨希望中德关系能够朝着稳定的方向,有所发展。”
寻求面向未来的合作
此次行程中,朔尔茨在三天时间里走访了重庆、上海、北京三地。“从细节来看,朔尔茨在经贸、人文和教育领域与中国各界交流,丰富且全面。这也体现出中德之间的关系不局限在政府间,也是两个国家、社会和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关系。”崔洪建说,“尽管德国去年出台‘对华战略’,但是中德之间深厚的合作基础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朔尔茨在重庆,参观了中德合资的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以及中德水监测项目;在上海,他来到德国企业科思创(Covestro)的创新中心……
“中德在延续此前合作的同时,需要寻找和探索新的合作领域。比如那些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领域。”崔洪建认为,“从此次参观企业来看,中德双方在推动绿色发展、新能源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且有共识。这些‘创新型’的企业,有面向未来的潜力。中德之间的合作,有存量也有增量。”
挑战也能变机遇?
中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外交部信息,德国是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11月,中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12634个,实际使用金额424亿美元。德国在华主要投资领域为汽车、化工、发电设备、交通、钢铁、通信等。
崔洪建认为,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反映出中德贸易合作已经形成了很深的相互依赖关系;在投资领域,中国是德国在亚太地区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同样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重要投资目的地。尽管受到地缘政治、疫情等因素影响,中间有波动和起伏,但也能看到彼此对于对方市场的信心在增长。
“很长一段时间,中德之间的经贸合作建立在‘互补’上,比如德国提供资金、技术,中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而今后中德也会探索‘优势互补’+‘强强联手’的合作模式。”崔洪建认为,中德双方追求“共赢”的合作原则和目标不会改变。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处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双方需要不忘初心,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共识。另外,现在双方在经济转型发展、国际事务、安全等方面都面临诸多挑战。德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能否与中国市场的活力结合起来?双方都在思考如何将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转变成机遇。”
对于中德关系的未来,崔洪建提到:“合作与发生分歧矛盾的一面,会同时存在。双方需要用耐心和智慧共同寻求解决办法,由此让中德关系处在稳定向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