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洲持续发展赋能

发布日期:2020-12-28 15:18:26来源:微信公众号 中国投资参考作者:彼得·卡戈万加
中国是迄今为止非洲的主要投资者,也是非洲大陆可负担的优惠贷款来源,为非洲的优先发展项目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投资参考,本网获授权转载)



导读

2021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需要就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计划达成一致。论坛可为非洲的再次工业化提供有益框架,助力中国制造商迁往非洲,解决新冠疫情造成的供应链问题

●中非合作论坛为全球化贡献重要力量

●注重落实规划  促非洲发展

●为非洲持续发展赋能助力

中非合作论坛为全球化贡献重要力量

20年前,来自中国和44个非洲国家的80多名部长以及17个国际和区域组织的代表共聚北京,参加2000年10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首次会议。20年后,中非论坛已成为中非之间最重要的官方政策论坛,是中非合作发展的支点,中非关系的核心。当前,民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趋势困扰全球,世界越来越陷入分裂和无政府状态。

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标志,中非合作论坛彰显着人类各个文明之间迫切需要的对话交流形式。2018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就是中非合作论坛当前所拥有的声望和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出席峰会的非洲国家总统总数达到了48名,创历史新高,是同期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与会总统数量的两倍。时至今日,“中非合作论坛圈”涵盖包括中国和54个非洲国家在内的27.9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5%,“中非合作论坛圈”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市场,成为全球化的最强力量。

注重落实规划  促非洲发展中非合作论坛是“非洲崛起”的生动体现。《经济学人》早在2000年时曾将非洲嘲讽为“没有希望的大陆”,但随着转型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非洲过去20年保持着5%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成为外商投资的新领地。过去20年间,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涉及最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平台。2000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共计投入约2060亿美元来支持非洲各个领域的发展建设。2000年至2014年共计860亿美元,2015年600亿美元,2018年600亿美元,其中还包括许多双边资金投入。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倡议的提出,纳尔逊·曼德拉总统期待的“非洲复兴”、21世纪的“非洲世纪”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从非常务实的角度来看,2000年至2018年举行的七次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已经将注重长期规划和落实的文化特质注入了非洲大陆的发展之中,正是这种特质保证了中国在过去四十年间加快脱贫步伐,实现大国崛起。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中非间的发展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一,中非合作论坛扩大了对非洲发展的投资和融资。中国是迄今为止非洲的主要投资者,也是非洲大陆可负担的优惠贷款来源,为非洲的优先发展项目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承诺提供600亿美元用以支持非洲的发展,其中包括新信贷资金额度200亿美元,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150亿美元,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100亿美元,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50亿美元,以及中国企业投资的100亿美元。2017年,中国对非贸易总额达到了1700亿美元。随着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和经济特区的扩大,中国企业在金融领域之外的对非直接投资已达到31亿美元。

第二,中国向非洲开放市场,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减少双方贸易不平衡。为此,中国逐步对更多的非洲产品给予免关税待遇,促进非洲经济多样化、工业化和加工业的发展。

第三,“中非合作论坛”坚持对非洲农业可行性发展的支持。2015年12月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国宣布了旨在促进非洲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十大合作计划”,并投入600亿美元来支持该计划。从那时至今,北京一直通过 “示范中心”和“农业致富”等项目,积极致力于对非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能力建设、经验分享以及农业应用技术转让。

第四,中国资本、中国市场和中国技术正在推动非洲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加速推进非洲大陆向新兴的全球制造业和工业化中心转变。截至2017年,中国在非洲已有1万多家公司(不包括小公司),其中的三分之一都是与制造业相关的公司。

中非合作论坛将中国在非洲的投入与非洲大陆的战略发展框架、非洲联盟《2063议程》等对接起来,中国支持联合国大会《 2016-2025 年宣言》提出的“非洲工业发展的第三个十年”倡议。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的许多制造厂商迁往非洲,帮助解决2020年1月以来当地出现的供应链问题。 

第五,将非洲发展为全球工业化生产的重要节点,成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非洲可以通过连接亚非欧的新海路和陆路,实现更好的互联互通。非洲需要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的工业化战略对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第六,中非合作论坛将对非人力资源培训列为优先事项,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培养技能和人才,确保工业化进程的可持续性。中国持续增加非洲学生获得奖学金的人数,已从2006年的每年2千人增加到2018年的每年1万人。

但中非合作论坛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挑战之一是所谓的“债务陷阱外交”。中国在非洲日益增长的广泛存在,被指责为将非洲置于“债务陷阱”中。这种批评指责所形成的舆论氛围可能会对中非合作论坛的发展势头产生消极影响。不过,专家们一直在有效反驳所谓“债务陷阱外交”,指出其虚假性和脆弱性。实际上,非洲对中国的债务远远低于非洲对其他外部(西方)来源的债务。而且,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中国定期减免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到期未偿还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大大减轻了非洲国家的财政负担。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当地工人在加工服装(新华社记者 李斯博摄)

为非洲持续发展赋能助力展望未来,中非合作论坛应为非洲持续发展赋能助力。中国需更多关注和平与安全领域的投入,将非洲地区的稳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赋能要素。中非合作论坛已于2012年和2015年分别通过了《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和《中非和平安全合作计划》,形成了相关政策框架。这两项举措都致力于为非盟在非洲的维和行动提供更多保障,设立非洲待命部队,增强非洲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中国驻吉布提后勤补给基地于2017年7月正式启动,中国拥有了支持非洲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相关能力。

2020年1月至2月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中非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中国在2019年年底出现疫情后,非洲提供了相关防护设备。中国投桃报李,从2020年2月起,中国的企业、慈善机构和个人开始向54个非洲国家提供宝贵援助,合作战疫。中非合作论坛已开始着手准备2021年在塞内加尔达喀尔召开的首脑会议,这将成为引领非洲形成公共卫生新秩序的关键。首脑会议应将公共卫生作为中非合作的重要支柱,共同考虑提高非洲国家的病毒检测能力和医务人员的防护能力,增强非洲应对疾病的公共卫生能力,为非洲提供更多专家、医疗设备、个人防护设备和检测试剂盒等,增进中非医疗界的经验交流分享,遏制新冠肺炎和其他传染病在非洲的传播扩散。

非洲55个国家需要按照非洲联盟《2063议程》,制定共同、统一和集体的对华政策,形成清晰和可预测的政策环境,使中非合作论坛能够积极塑造后新冠疫情时代的中非合作。2021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需要就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计划达成一致。论坛可以为非洲的再次工业化提供有益框架,提高非洲应对疾病的能力。在这方面,可以考虑提供系统化的支持,助力中国制造商迁往非洲,解决新冠疫情造成的供应链问题。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开启,2021年的峰会应着手制定增强卫生外交、防治疫病的可持续政策框架,打造人类共同命运共同体,共谋和平发展,共享昌盛繁荣。

编辑 | 张梅

翻译 | 王方芳 

设计 | 大米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