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境外园区的作用及建议
自2000年代开始,在国家“走出去”战略指导下,尤其是在近几年“一带一路”倡议感召下,国内一批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潮流,在有关国家投资建设或与所在国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功能健全的产业园区,推动了中外双边和多边经贸投资合作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拉动了地方经济,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生产技术空白,加快了相关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本文以境外园区建设和营运践行者的角度,浅析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作用与贡献,并陈述境外园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同时,简单介绍一下华立境外园区的实践,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境外园区的作用与贡献
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数达到113家,累计投资超过40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30亿美元。同时,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立,也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了对外经济政治外交新局面,探索出对外开放新途径、新模式,不仅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也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和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提供了新启示、新经验。
罗勇君认为境外园区的作用主要在于:
(一)助力中国企业抱团出海,抱团取暖,抱团竞争
抱团出海:通过规模化,集中化和多业态的集群式园区组织形式,形成以相关产业为主线条的商业生态,降低走出去的门槛,风险和成本。
抱团取暖:资源共享,相互借力,形成合力。通过园区直接与所在国主流社会打交道,自觉接受中国使馆的领导和服务,并通过使馆组建商协会组织,更多的分享商业信息和机会,做好风险预警,规避投资和企业经营风险,更多地组织中资企业间的相互联谊,营造中国企业中国产业工人“远方的家“的氛围。
抱团竞争: 注重“选商”,选择的产业是吻合当地国国情的,商品是适销对路的,入园企业可尽量避免中国企业在境外“自相残杀”和同质化竞争,并从单打独斗或单个产品竞争走向合作共赢的产业链竞争,形成中国企业之间的产业联动,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环境。
(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是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成功模式
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具备竞争力的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还需要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配套环境,大企业规模大、人员多、综合实力雄厚,自身可以形成研发、制造、销售、物流等内部产业链条,形成良好的产业配套小环境。但中小企业由于实力较弱和各种条件制约,往往只能专注于产业链条的某一环节,需要与其他上下游企业共同形成产业生态,才能生存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当地产业配套不完善,因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面临巨大困难,常常由于难于在当地找到理想的产业配套而夭折。
境外园区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产业配套难题。园区经营管理者往往在园区设立之前就提前进行产业规划,并承担了招商引资职能,为入园企业提供上下游配套,进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对园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泰中罗勇工业园以“为中资企业搭建平台,鼓励中资企业抱团出海”为出发点,吸引140家企业入驻,入园企业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赢的产业链合作,形成了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环境,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门槛、风险、成本。譬如,中策橡胶、江苏通用轮胎、天合光能、中利光能等企业在入驻泰中罗勇工业园之后,吸引了一批在经营上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进入园区。
(三)复制了中国产业园区成功经验,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海外发展小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以及不断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实施一条成功的园区发展战略,建立了大量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功能区。作为发展中国家,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营商环境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集中优势资源在一定区域内实施优惠政策,集聚要素资源,优先开放开发,在小范围内率先打造一流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政务环境,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优势,可以形成产业发展高地。这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成功经验,目前中国已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载体成功地把园区发展经验,结合各国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复制推广到更多国家,使各国能够分享中国经验,在经济发展中少走弯路,在发展中国家总体较弱的营商环境中形成了相对良好的小环境,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
(四) 带动了国内产品出口,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有些人会担忧,中国制造业走出去会导致外贸出口滑坡,国内产业空心化或者可能被所在国理解为向国际市场扩散落后产能,其实不然,境外园区的建立,带动了国内产品出口,通过园区所在市场辐射周边国家乃至全球,增强了市场影响力,促进中国企业成功开拓国际市场。
从华立自身的国际化实践和泰中罗勇工业园百余家中企的情况看来,国内许多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是因为:
1. 本来就没有市场或者市场份额很小,通过异国设厂,实现“地产销”或“销地产”,开拓市场或扩大占有率,是做增量。
2. 通过商品原产地多元化夺回了已经或者即将要失去的传统国际市场。
3. 主要零部件或上游核心材料仍然是从中国母公司进口,仍然起到了拉动中国外贸出口的作用。
4. 境外对于制造业的业态尤其是环评标准大多比中国严格,所以中国企业中的落后或者“三高一低”产能几乎无法去落户;而在中国的过剩产能不一定在所在国也是过剩,过剩产能也不一定是落后产能,给中国传统优势产能在境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 制造业走出去,置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有利于中国企业加快自身的技术进步,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有利于“腾笼换鸟”。
(五)促进了中国商品原产地多元化
当今贸易单边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由具有丰富境外产业投资和运营经验的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牵头,组织国内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在境外建立完整上下游产业链,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规避贸易摩擦和壁垒、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而企业全球化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境外园区已成为中国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而”走出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作用之一即是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原产地多元化。
(六)规避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降低走出去的成本。
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利用集中开发境外工业园,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是一种有效规避风险、降低企业走出去成本的方法。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风险是语言、文化、法律、经验、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等方面的障碍。包括华立在内,以前都交了巨额的学费,在当地上当受骗、受人欺负的例子也很多。现在通过境外中国工业园的开发平台,一方面可以“抱团取暖”,在当地的影响力大增,受人欺负的情况几乎可以避免,同时由于像华立这样的“先走出去的带后走出去的”,并向入园区中国企业提供从所在国市场调研、产业及投资优惠政策咨询、投资设厂审批手续、用工政策及各种法律风险把控、金融及各种配套服务等全方位的“贴心服务”,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初期风险大大降低,也变得更为简单。
(七)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了中外关系,成为经济外交新模式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在中外双边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适应了东道国经贸发展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使中外双方同时受益,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和东道国的欢迎。
境外园区引导中国制造业走出去,与以往单纯的产品走出去,更能得到所在国家政府、社会的欢迎。制造业能为当地带来就业、税收以及对经济的拉动,可以改变过去中国企业只是在当地销售廉价产品、控制自然资源的不良形象,更受人尊重,真正实现与所在国家的合作共赢,同时中国企业大量雇佣当地员工就业,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增进民间外交、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让所在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更多、更全面了解和接受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产品技术,还有许多产品填补了所在国的生产技术工艺空白,促进了当地的产业进步。中国企业家或商人或产业工人在海外,绝大多数都会意识到不仅仅是代表自己,背后是国家、民族的形象在“背书”。再加上近几年来,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都非常重视中资企业的行为管理,通过中资企业协会等各种形式引导中资企业的行为规范,引导中资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所在国树立良好的形象
总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立促进了中外双边经济、政治、外交关系发展。通过境外园区建设,有关国家从中更多了解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成为借鉴“中国经验”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认同与欢迎。
二、境外园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十余年来,经历了我国针对境外园区政策导向的变化,也经受了东道国政治、经济等营商环境方面的不适与挑战。大多境外园区已步入正常运转阶段,也集中反映出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 境外园区布局问题。
近几年,境外经贸合作区增长势头较快,地方商务部门也积极支持企业赴海外投资建立合作区。这一方面确实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赴海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条件,企业可以在走出去前,先考察当地是否有中国投资的境外园区。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园区之间的竞争,出现一些国家境外园区扎堆的局面。
(二)境外园区投资运营模式问题。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在开发区建设、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模式。但国内开发区模式并不能完全适用其他国家的市场化模式,这就导致境外园区实施企业在建设初期投入的大量成本无法尽快回收,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余年的运营才能收回成本,面临投资回报率低、盈利点以及自我生存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境外园区实施企业定位问题。
国内开发区管委会对入园企业提供多项服务,带有一定公共服务性质,开发区运营公司基本是国资背景,以市场方式运营开发区土地、标准厂房租售及物业服务等。境外经贸合作区一般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企业也需成立运营公司,提供与国内开发区管委会和运营公司相似的服务,在一些国家还需要自己投资建立园区发电厂、水厂、污水处理厂、安保团队等必要的配套设施。实施企业投资合作区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让一家实施企业承担国内开发区模式中部分公共职能,确实对实施企业而言是沉重负担。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应如何界定实施企业的定位,既发挥实施企业平台作用,又减轻实施企业负担,需深入研究。
(四)发展建议
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坚持开放发展,致力于构筑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成为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加强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为项目落地、产业集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提供了重要载体。促进合作区健康、稳定发展,保障中国企业海外资产安全,最大化发挥合作区作用,需各级政府、各种民间力量及企业共同努力,多措并举。
1. 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导。
境外园区的建设,要从海外工业地产开发模式向为中国企业打造海外发展服务生态的模式转变。
园区规划时,就该导入工业城的概念,如果没有城市功能,最终会导致园区发展的桎梏。
2. 政府,国企,民企共同参与,多措并举。
“一带一路”是国家倡议,政府是推手;国企在资源、实力以及国家意志体现上的优势,应该是主力;民企在体制、身份上的灵活性尤其是在竞争性行业中的优势,可以起到政府行为、国企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如民间外交、与所在国社会各阶层的融合、敏感领域参与等。
假如政府、国企与民企共同参与,优势互补,多措并举,境外园区的建设将是更健康,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 在当地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
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当地合作伙伴是泰国最著名的工业地产商,有资源,有实力,有口碑,有社会责任感,有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可以“借力”而事半功倍。
我们的合作分工是,由合作伙伴获取土地资源和协调当地政府的支持,由中方主导公司运营和招商服务。
4. 以产业为核心,以地产为载体,始终将产业发展放在园区开发的重要地位。
通常来说,经营工业园就是工业地产开发,经营者大多以地产思维模式来进行,把工业地产的开发和建设作为经营工业园的核心。而从具体的实践来看,我们对中国制造业有着朴素的责任情怀,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吻合当地国情的前提下进行产能合作,中国的产业如何在所在国落地深耕开花结果并得以发展,完全站在制造企业产业链配置需求的角度,完全以产业思维来经营园区,保持着助力入园企业做实做大做强的心态。
5. 合法、合规、合理经营园区和企业
建设园区和境外经营企业,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所在国的政策、法规风险。经营园区的使命不仅在引导企业走出去,更是要帮助企业更好的走进去。作为园区的建设者,不仅自己学法懂法,遵纪守法,合规经营、合法纳税,还要求入园企业也合规经营、依法纳税。
6. 加强管理,探讨政策方向,促进合作区规范、有序发展。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对境外园区的认定和督察以及支持服务要常态化,规范境外园区管理,有必要对境外园区进行立法,促进规范、有序发展。
7. 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为中企境外创业保驾护航。
联合开发性金融、丝路基金、商业银行、企业等实体成立合作区开发资金池,支持合作区开发建设,减轻实施企业在合作区建设运营中的资金负担。中国的保险业走出去似乎是迟缓了一步,有必要迅速跟进,至少跟银行系统要同步,在金融领域,为中企在境外创业保驾护航。
三、华立集团及其境外园区介绍
(一)华立集团简介
华立创立于1970年9月28日,是以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母体、多个产业集团公司组成的多元化投资发展的民营企业集团,专注于企业运营孵化、产业投资、整合与经营。业务涉及医药、智能电网、生物质资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国际工程及贸易等。在全国各地及海外雇员超过一万余人。
华立于2000年启动国际化发展战略,在泰国成功投资建设了“泰中罗勇工业园”;2015年华立在墨西哥蒙特雷市启动建设第二个海外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2019年在广西东兴越南边境启动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
华立通过搭建成熟的海外中国园区,以资本利用、国际产能合作、技术输出的试验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海外承接载体之一。未来五到十年,华立将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大布局,复制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开发模式并持续进化,以形成“三大三小”境外工业园区开发板块,聚焦为中国制造业抱团走出去打造全方位生态化服务平台——即在泰国(面向东盟和南亚)、墨西哥(面向美洲)、北非(面向欧洲、中东、非洲)分别开发一个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国工业园,可容纳至少500家中国制造企业落户,同时适时在中越边境、乌兹别克斯坦、乌干达再各开发一个3-5平方公里的小型特色工业园区,有计划、有组织地助力300家中小制造业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和发展。
(二)华立“一带一路”建设成果
1、泰中罗勇工业园
泰中罗勇工业园是2005年由华立集团和泰国AMATA集团在泰设立的面向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是中国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园区位于泰国东部海岸、距离曼谷市区115公里,距离廉差帮深水港27公里。园区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包括一般工业区、保税区、物流仓储区和商业生活区。园区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主要吸引汽摩配、机械、新能源、电子、建材等中国企业入园设厂。截止2019年10月底,园区已成功开发7平方公里,已吸引140家企业入驻园区,至2018年底,拉动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超35亿美金,入园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值超150亿美金,目前园区有近4万泰国员工,3000余中国委派员工。
园区自启动开发以来,受到了中泰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多位中央领导先后莅临园区视察,2016年8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作为唯一民营企业代表,以园区为例向习近平总书记和会议代表做了汇报发言。
2、北美华富山工业园
北美华富山工业园是华立集团于2015年启动开发的第二个海外工业园区,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位于墨西哥新莱昂州蒙特雷市,距美国德州拉雷多市约200公里。园区主要吸引汽摩配、机械设备、新能源、电子电器等中国企业入园设厂。
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园区规划为综合性工业新城,即以工业开发为主,综合配套各项公共服务功能和部分居住功能。2017年8月25日,华富山工业园成功举办了开业暨标准厂房奠基仪式,标志着华富山工业园进入实质性开发和招商阶段,截止目前已有8家企业入驻园区。
3、广西东兴边境深加工产业园
东兴边境深加工产业园区由华立集团投资建设,是广西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是面向东盟及全球市场的新型“产业+贸易+供应链”生态平台。园区以东兴为中心,防城港为两翼,越南芒街为支点,边贸通道为连接,境内外联动,进出口并举,实现中越、中国与东盟的跨境经济深度合作,致力于成为中国与东盟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平台。
园区总规划面积3000亩,以东兴为切入点,分期滚动开发建设,首期建设已择址于中越边境的”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涵盖海关监管、进出口加工、标准厂房、现代物流区等功能布局;项目竣工投产按规划能引入15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3万个。
东兴边境深加工产业园产将依托中越边境区位的优势和高效、合法、便捷的通关环境,以及中国和东盟“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探索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实现中越、中国与东盟的跨境经济深度合作,为“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的产业合作提供一个新型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