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900亿美元,基建资金仍有缺口?毕马威:可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

发布日期:2019-06-06 10:14:55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张怀水
全球基建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一带一路”国家基建项目也不例外。仅靠公共部门的资金和资源难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因此吸引国际私有资本的参与至关重要。

5月31日,在第十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毕马威中国、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联合撰写的《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报告公布。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在当天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促进国际基础设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私有资本的参与可以使项目筛选、筹备、交付和运营方面的规则变得更加合理,使基础设施项目在商业性上变得更加可行。”陶匡淳对记者说。

全球基建资金缺口持续扩大 

《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资本避险情绪增强,因此对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放缓。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资金缺口将持续扩大。 

《研究报告》指出,根据近年来主要国际机构的预测,未来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供需缺口每年均处于约1万亿美元甚至更高水平。根据二十国集团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发布的预测数据,到2040年,全球基建项目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而全球各类基建投资缺口总额将达15万亿美元,相当于基建投资总需求的16%。

记者通过梳理《研究报告》发现,以2019年为例,全球能源领域基础设施投资缺口预测为813.6亿美元;电信领域为277.5亿美元;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的投资缺口分别为148.2亿美元、154.6亿美元、337.7亿美元和2333.2亿美元。

从纵向的时间轴来看,《研究报告》预测,2019年能源领域全球资金缺口为813.6亿美元,但到了2040年,缺口将增至1600多亿美元;公路全球投资资金缺口将由2019年的2333.2亿美元增至4353.3亿美元。

数据来源:《研究报告》

项目各参与方要形成合力

全球基建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一带一路”国家基建项目也不例外。陶匡淳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仅靠公共部门的资金和资源难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因此吸引国际私有资本的参与至关重要。

陶匡淳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基础设施项目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私有资本的短缺,而是投资者认为在这些市场缺乏财务上可行、风险可控、交易架构合理、可盈利的项目机会,导致私有资本不敢或者不愿意进入。

出席高峰论坛的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首席运营官崔莉认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各参与方需形成一股合力,通过合作来加快形成信息透明、规则完备、公平竞争、政企协同的市场机制,这样才能使国际私有资本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安全感、归属感和依靠感,从而吸引更多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

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国际私有资本不仅能弥补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能为项目的实施带来新的风险管控体系、金融运作模式、设施建设技术和管理运营经验。

中国企业亟需与国际私有资本合作

从《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来看,在过去五年中,“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中国。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建立了82个经贸合作区,总投资超过了300亿美元。截至2019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约1545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支持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和投资超过6000亿美元。

数据来源:《研究报告》

但与此同时,记者也注意到,《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私有资本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为933亿美元,处于过去十年来第二低的水平,仅占所有项目投融资的23%。

虽然中国已经为弥合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未来仅靠中国一方的金融资源难以完全满足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需求。

陶匡淳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近五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中国的主权资金和部分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国际私有资本的参与度并不太高。“原因在于,当前各参与方,包括政府、企业、国际多边组织和中外专业机构在制度、能力、经验和服务模式等方面均有不足,难以有效降低项目的风险,导致国际私有资本对参与投资建设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此外,“中国企业也亟需与国际私有资本合作,这不仅有助于弥补项目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可以借鉴私有资本的管理理念、建设技术、融资模式和运营经验,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项目的成功率,从而开发新的市场机会,包括在发达国家市场的商机。”陶匡淳说。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