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手工艺周中国艺术大放异彩
【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实习记者朱若溪、万萌珂图文报道】5月8日,第九届伦敦手工艺周顺利开启,来自25个国家的400多位手工艺者的作品在伦敦的工作室和市集、展览和讲座上展出。每届都参展的中方机构和艺术家本届带来更多惊喜,由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协办的“naze naze”织物项目登上《金融时报》手工艺周特刊封面;五位中国年轻女性艺术家集体亮相来自剑桥的中国画廊ArtChina;在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的支持下,慈善团体飘雅活艺也将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手制心造:香港工艺品”展览带入国际舞台。
独龙族手工织物备受英媒关注
来自中国的naze naze织物工作室在位于伦敦国王十字车站旁的Fabric X展览空间展出了独龙江乡和大利侗寨的手工织物作品。在英国《金融时报》当日刊发的伦敦手工艺周专版中,独龙族织毯作为封面大图出现,成为本届手工艺周一大亮点。
5月11日,naze naze织物工作室在Fabric X举办项目分享会,中国驻英国使馆文化公参李立言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凤凰卫视、《欧洲时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出席活动,聆听naze naze项目海外代表介绍独龙族织物项目背景,观看项目短片,并近距离接触参展织物作品。
naze naze意为“慢慢地”,取自独龙语naze naze jora——慢慢织布。独龙族织女主要生活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这里是独龙族自古以来的聚居地。独龙族服饰简朴,过去多用一块或两块麻布披裹全身。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有彩色纱线输入,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妇女们开始使用各种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一起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彩虹一样的独龙毯也让独龙族人被称为“织彩虹的民族”。
2015年,由素然服装公司旗下可持续品牌klee klee与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共同发起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naze naze独龙族”项目正式启动。经过前期调研、织女培训、设计升级、生产组织、推广销售等各个环节,推出了第一期产品。随着多年间在当地的发展,naze naze团队和独龙江织女建立起了紧密的连接,探索出一种相互信赖、平等尊重持续合作方式,也吸引了独龙江边更多村落的织女加入。
2020年,naze naze织物工作室正式成立,寻找在当下依旧保有手工纺织传统的地区,与当地的织女合作织造布料,并以符合当下生活方式的设计,制作可供长久使用的日常用品。目前独龙江项目已经进行到了第七期,参与生产的女性达到了38位,naze naze织物工作室和织女的合作也延伸到了贵州大利侗寨、四川俄亚纳西乡和云南孟连信岗佤族村落。所得利润均用于支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回馈织女、回到社区。
中国驻英国使馆文化公参李立言在观展后表示,中国独龙族的手工织物产品中传递了很多可持续发展理念,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和纺织手艺,也展示了中国村落的最新发展和经济创新模式;此外,把“慢慢来”这种生活状态带到伦敦手工艺周的国际平台,宣传一种生活理念和环保理念的同时,传达对美的追求,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也期待后续有更多发扬中国少数民族织物文化的计划。
naze naze项目海外代表沈逸人向《欧洲时报》记者分享,naze naze是一个社会可持续项目,在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基础上,与少数民族的织女进行作品共创。这不仅仅是单纯让手工艺人将设计师的想法制作出来,而是推动织女们参与到创造的过程中,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项目早期经过大量当地调研和实践,经过与独龙族织女的相处和学习,结合少数民族特色及优势,以及对女性生活的关注,发展出一套灵活的合作模式。当地居民在耕作、照顾家人之外的闲暇时间与naze naze团队合作,让手工织物走出家乡、走向世界。
沈逸人介绍道,独龙族的特色产品独龙毯在当地就有说法叫“日为衣夜为被”,同样的一条毯子有许多不同的使用方式。naze naze团队也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织物原本的样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其他产品也会考虑到其多重属性,既能保留少数民族的原本色彩,又能兼具功能性和实用性。
她谈及naze naze项目发起之初只是跟一个村落合作,随着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村落里有不同手艺特长的织女们也开始自愿加入。现在当地的小学也有织女教导孩子们织布,更多当地人开始有意识地将这些技艺进行传承。项目负责人们曾经将一条手工编织的独龙毯送给英国市长,织女们得知此事后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她表示,naze naze项目来到伦敦之后吸引到社会各界关注,许多艺术家、机构和公益人士都很关注项目的后续动向,后期naze naze项目将会带领中国织女们走向更多发展平台。
五位中国年轻女艺术家作品集体亮相
今年当代工艺展上,来自剑桥的中国画廊ArtChina展出五位在英国留学并在伦敦从事创意工作的年轻中国女艺术家作品,展示了她们创新的技术、独特的故事和丰富的想象力,受到关注。
ArtChina画廊此次展出了黄一纯、管管、赵嵘均、史乃馨和陈涟漪五位女性艺术家作品。多媒体艺术家黄一纯在神秘和形而上学的艺术作品中探索宇宙与神之间的联系,珠宝设计师管管的作品讲述了多位女性的故事,她们从女性对平等和解放的不屈不挠的渴望中汲取力量。善于运用综合媒介的赵嵘均的作品则反映了所有环境和事物所附加的多重意义,室内建筑师史乃馨的作品则主要探讨废弃空间、废弃物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此外,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纺织品智能柔性工程系统专业的陈涟漪的作品展示了用回收的天然橡胶气球制成的可持续和环保的未来材料lokaReboon。
此外,2022年Loewe基金会工艺奖首位韩国获奖者Dahye Jeong亮相伦敦手工艺周,引起海外媒体的极大关注。Dahye是雕塑专业出身,后来专攻纤维艺术。她将传统材料转化为现代和独特的物品,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器皿,看起来好像是由蕾丝制成,但实际上是由马毛编织而成。自14世纪以来,马毛材料在韩国一直被用来制作男性的头饰。马毛制成的线错综复杂地编织成几何图案,在轻盈中的外观中显得半透明和脆弱,但实际上又异常坚固。
来自日本东京的Yusoku Kumihimo Domyo公司带来一种名为kumihimo的装饰性编织线工艺作品。kumihimo的字面意思是“将线连接在一起”,其特点是鲜艳的色彩和复杂的图案,由专业工匠将多达140根手工染色的线(通常由丝绸制成)组合而成。展览通过落地装置和引人入胜的视频以及设备和工具的创意展示,加上50多个不同的编制作品,在整个画廊中富有想象力地展示了日本编织的故事。展览分为三个部分:Kumihimo的历史,探索其1300年的过去;Kumihimo的结构,让客人可以近距离接触流程;和Kumihimo的未来,鼓励观众参与讨论未来的可能性和潜力。
香港飘雅活艺手工艺品参展
在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的支持下,香港慈善团体飘雅活艺带来名为“手制心造:香港工艺品”的手工艺展。本次展览展出多元化的作品,展现香港工匠的技艺和创意。展览突出“手工艺品”和“心灵”之间的联系,包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其特别之处在于每位年轻的艺术家都会与一位资深的前辈艺术家组合,从不同领域结合,带来合作作品。不仅对年轻艺术家是一种历练,也包含着中华历史中的“传承思想”。展览包括大量的竹藤、木雕、金工手作和霓虹灯制品,大多兼顾到环保主题,每件作品都可以用手触碰,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在制作过程中倾注的感情,以及“人与自然”“世代传承”的文化内涵。
当代工艺师林昆佑、林繁盛与传统工艺师廖荣想带来的综合材料雕塑作品《一帆风顺》也在开幕式中备受关注。《一帆风顺》的概念取自中式帆船,落叶形态的帆叶由师傅廖荣想制作,通过黄铜和琉璃打造出流光溢彩的效果。林昆佑和林繁盛以香港本地的相思木塑造船体的蜡模,运用木工和雕刻技术回应彩色帆叶,从而记录下工艺师心目中香港的繁盛景象。林繁盛也来到了展览现场,他告诉《欧洲时报》记者,船体的原型是香港著名的帆船“鸭灵号”。在制作过程中,师傅一直告诉他要学会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因此在此作品他使用漆艺中的拭透漆技法,将斜切木材的天然木纹展现出来,犹如海港上的水波纹一般。
今年是伦敦经贸办第三年支持飘雅活艺参加“伦敦工艺周”,来自香港的当代工艺师刘美仪创作的竹制工艺品《红叶》也曾于2021年参展,作品随后获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V&A Museum)购藏。《红叶》现于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东亚系列馆藏(East Asia Collection)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