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促会:欧洲跨国公司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发布日期:2022-08-30 09:57:31来源:欧洲时报网作者:
中国贸促会8月29日公布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保持强大的吸引力,今年上半年有80%以上的在华欧洲企业维持或扩大了生产业务规模。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下简称贸促会)8月29日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孙晓表示,关于欧洲企业未来在华发展计划,绝大部分欧洲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例如,6月份,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7月份,巴斯夫欧洲公司决定在广东湛江建设一体化基地项目。

中欧间经济合作仍然密切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北京中青网报道,多家欧洲跨国企业相继发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其营收实现正增长,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国际商会秘书长孙晓应询表示,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贸促会于5月20日设立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迅速开展外资企业诉求收集、核实、整理上报等工作,建立了外资企业诉求自下而上、快速反映的直通车。

关于欧洲企业未来在华发展计划,他指出,据我们了解,绝大部分欧洲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例如,6月份,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7月份,巴斯夫欧洲公司决定在广东湛江建设一体化基地项目。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欧洲企业说:“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已近百年,过去近一个世纪的经验证明,与强有力的中国合作伙伴一起努力,可以实现任何目标;未来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伙伴深化合作,互利共赢。”

他还援引彭博社近日报道称,中欧间的经济合作仍然密切。2022年上半年,欧盟对中国的投资同比增长了15%,宝马、奥迪、空客等欧洲企业继续在中国扩大业务。

此外,2022年上半年,中国贸促会开展外资营商环境调研工作,共收到近160余家欧洲跨国企业问卷反馈。调研显示,2022年上半年,19%的在华欧洲企业表示扩大了现有生产业务规模,65%表示维持了生产业务规模,15%表示缩减了生产业务规模,仅有不到1%的在华欧洲企业表示关闭了现有生产业务。欧洲跨国公司持续看好中国市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以及国内大市场对跨国公司保持强大的吸引力。

目前,受中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营商环境改善、市场准入持续放宽等利好因素推动,中国吸收外资保持稳定增长。

据官方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7983.3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3%,如果按美元计增速高达21.5%。

官方称,今后将加快修订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专项政策,加大投资促进力度。

物流慢、成本高、订单少困扰中企

中国贸促会调查显示,随着中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加快落实,外贸进出口企稳回升,企业预期和信心逐步改善。

截至7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速已连续三个月回升,其中7月增速高达16.6%,创年内新高。

根据贸促会调查,当前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物流慢、成本高、订单少。56%的企业表示,原材料价格和物流费用高,例如海运航线运价虽然短期下跌,但仍处于中长期高位。62.5%的企业表示订单不稳定,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

调查显示,外贸企业诉求主要集体中在维护国际国内物流稳定畅通、落实纾困帮扶政策、便利跨境人员往来等方面,一些企业期待恢复国内办展和放开境外参展,以获取更多订单。

孙晓表示,为确保中国外贸企业不缺席国际大型展会,贸促会决定受理以参加国外线上展览会、代参展、远程线下办展等创新形式在国外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项目的申请,积累展览团组短期临时出国防疫经验并不断优化防疫措施,为更大范围恢复企业出国参展奠定基础。

前5个月全球经贸摩擦处于高位

中国贸促会公布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总体高于2021年同期水平,且涵盖的产品范围大幅扩大。

孙晓称,今年5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为183,处于高位,相比4月上升13个点,相比上年同期上升114个点,表明全球经贸摩擦继续保持高位。

孙晓表示,根据前5个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美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博弈明显,并逐步从进出口限制措施向其他限制性措施和进出口关税措施扩散。

分国别看,美国是唯一一个一直处于高位、且同比也基本处于高位的经济体,表明美国是全球经贸摩擦的主要制造方,也是影响全球经贸摩擦形势的主要因素。中国经贸摩擦指数则持续处于低位,但各国对华经贸摩擦指数持续处于高位,表明中国是全球经贸摩擦的受害方,面临的外部形势复杂、严峻。

分产品看,全球经贸摩擦措施涵盖的产品范围较上年同期大幅扩大,引发关于供应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和金融安全的担忧。

具体来说,全球经贸措施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涉及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医疗或外科用仪器设备、机械器具及其零件、车辆及其零附件等高技术产品领域;二是涉及乳品、蛋品、谷物等农食产品的生活必需品领域。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