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携手共绘绿色金融合作蓝图

发布日期:2021-12-14 06:38:50来源:国际商报作者:晏澜菲
殷勇认为,未来京港两地可从推动绿色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构建国际化碳交易市场、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绿色发展、携手共创金融国际标准、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为未来金融机构促进气候友好、推进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遵循和参考。

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点领域,金融业在京港两地经贸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绿色金融的有序发展也将助力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十四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京港金融合作专题活动上,与会嘉宾纷纷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了许多绿色金融领域的首发性实践;北京正在积极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开展了大量绿色金融的创新探索,加强两地金融市场的合作,搭建京港绿色金融互动平台,促进金融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交流,拓展京港金融合作空间,将为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京港智慧。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离岸人民币中心,是北京重要的金融合作伙伴、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和对外投资最多的地区。北京和香港都是重要的金融枢纽,在“双碳”目标愿景下,需要在绿色金融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京港两地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绿色企业和绿色金融人才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推进发挥金融在支持绿色低碳领域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北京市绿色信贷余额1.27万亿元,约占全国10%,居全国首位。今年1-10月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到1503亿元,同比增长7.8倍,居全国首位。截至10月末,碳市场各类碳排放产品累计成交7456万吨,试点碳配额成交均价稳居全国第一。 

殷勇认为,未来京港两地可从推动绿色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构建国际化碳交易市场、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绿色发展、携手共创金融国际标准、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为未来金融机构促进气候友好、推进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遵循和参考。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对此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在2035年前整体碳排放减少一半,为国家‘双碳’目标作出贡献。”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这样的策略目标将创造多方面的绿色经济机遇。香港可以利用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以及拥有庞大的金融市场、完善的国际监管体系,汇聚领先的绿色评估认证机构、国际投资者,成为区域内绿色企业和项目的首选融资平台。 

许正宇介绍,香港绿色金融发展一直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鼓励更多大湾区企业利用香港平台,为绿色项目融资认证,支持广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绿色债券。两个月前,深圳市人民政府在香港发行首支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其中包括绿色债券,这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的地位,发挥连接内地策略性门户的角色,连通国内国外绿色资金联动,成为发行绿色产品的首选。“我们将致力于推动更多内地机构,利用香港融资平台和专业服务进行绿色、可持续投融资认证,并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基建、绿色项目的建设。”许正宇说。 

“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各地区的共同责任,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北京和香港都有着巨大独特的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近年来,北京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环境信息披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例如,北京绿色交易所牵头起草的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已于今年正式发布。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与工商银行合作探索开展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节能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等平台,多层次的绿色金融市场和产品体系有望进一步丰富。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是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发行的交易重要场所,截至2020年年末绿色债券在港累计发行量超过350亿美元,香港与内地在绿色金融领域合作日益密切,有力促进绿色发展的资金融通和人民币国际化。 

在港交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看来,北京和香港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领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交易所作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重要平台,在支持绿色及可持续金融的创设与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他举例道,交易所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相关投资提供融资平台及退出渠道,把这些投资发展成为具有流动性的可投资产品;开发ESG投资产品,拓宽绿色金融资金来源,培育多样化绿色金融产品线;促进形成跨区且共同认可,并具有一致性的行业标准,提供受监管的透明市场运行环境;以加强ESG相关信息披露为切入点,为ESG投资发展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