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整合全产业链“走出去”,延伸“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
南京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在建设海、陆、空门户枢纽、汇聚科技创新资源、打造经贸合作产业地标、引领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南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8.2亿美元,对“一带一路”市场进出口增长23.5%。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新风险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新契机。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对标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是新形势下南京进一步凸显交汇点枢纽战略功能的重要选择。
链接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一带一路”创新国际化优势
世界已经进入以创新资源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时代,“全球创新链接能力”成为各国各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一带一路”是国际创新合作的重要纽带和关键平台。南京参与“一带一路”创新国际化走在全国前列,但随着竞争环境愈加开放复杂,在宏观、微观等层面仍存在制约创新国际化的瓶颈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国际性技术转移机制尚不完善,以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导致创新资源碎片化。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南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尚存在薄弱环节,市场和技术双重劣势亟待突破。市场劣势源于与主流国际市场的相互隔离,技术劣势源于与技术和研发源头、科学和创新中心的隔离。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到参与全球创新分工的转变,由此实现南京由参与全球产业链向参与全球创新链跃迁。南京高校科研院所云集,拥有53所高校、600余家科研机构、80余万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要素全国领先,具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创新链的巨大潜力和优势。现在,全球制造业创新正在由单个企业独立创新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转变,在此背景下,高效率挖掘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可以将南京要素优势转化为“一带一路”创新优势。为此,要推动南京创新驱动战略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集聚创新资源,共建创新机制,努力构建政产学研积极参与的“市场—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全面创新生态系统,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创新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聚焦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共建联合科研平台、科技园区、科技联盟组织、联合实验室等,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创新发展合作新平台。优化“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形成统一的技术转移市场和网络,在法治化、市场化原则基础上推进技术交流合作。
整合全产业链“走出去”,延伸“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
有关贸易与投资数据表明,全球价值链生产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区域性与全球性并存的特征。区域嵌入模式主要表现为全球形成了三个生产中心,分别是“北美工厂”“欧洲工厂”及“亚洲工厂”。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目前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体系中占据出口基地和枢纽地位,上游供给者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亚洲工厂”中心。在此背景下,引领建设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是中国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的务实路径。
南京积极参与以我为主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在区域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层次。从“一带一路”具体项目落地来看,南京企业的“走出去”要从过去的“单个项目、单点作战”的模式,逐步向“集体发力、抱团出海”转变,推动“走出去”向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致力于投建营一体化,注重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输出。以南京具备优势的对外承包工程为例,要改变房建为主的单一业务结构,前后延伸以工程建设为主体的对外工程承包业务链,使工程建设涵盖城市规划、工程咨询、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进而在价值链体系中实现从“汗水建造”向“智慧创造”的转变。推动品牌园区开展与相关国家产业园区的双向交流,借鉴“两国双园”合作模式,创新区域发展联动机制,推动园区开发、营销招商、风险管控、产业合作对接,以全产业链覆盖的形式吸引企业“走出去”,在产业园区培育覆盖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全产业生态,以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提升园区专业化程度和特色化水平。
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打造“一带一路”产业地标
近年来,南京不断优化城市特色产业结构,聚力培育“4+4+1”主导产业,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五大产业地标。南京主导产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动能显著增强。2019年,南京五大地标产业有四个增幅超过20%,呈现出增长速度快、集聚程度高、产业配套完善的发展特征。面向未来审视自身,南京实现了产业地标“量”的积累,企业的单体规模却尚需“质”的突破,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因此,南京亟需在“产业高原”上培育“产业高峰”,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打造“一带一路”产业地标。
为此,要加大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形成南京主导产业发展的最鲜明标志。培育核心技术龙头企业。“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不仅强化了企业在创新系统中的主体作用,更凸显了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据统计,每年全球发明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中,70%以上来自于世界500强企业。因此,要选择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企业,在科技奖励、科技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上强化政策倾斜,支持其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南京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抢占产业链、供应链制高点,重点发展在全球产业链处于关键环节、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推动资源整合、并购重组,着力培育形成一批行业引领能力强的“顶天立地”的领军型企业。培育高成长性企业。选择一批根植南京本土,在领先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高成长性优质企业,从企业成长之初开始孵化培育,提升企业的根植性和稳定性,打造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形成南京产业地标的生力军、后备军。
加强各类风险防范化解,护航“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疫情引发停工停产、需求萎缩、供给停摆、贸易限制和航运禁运,“产业回流”“逆全球化”等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被疫情影响甚至破坏已经在所难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南京2020年第一季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却呈现出逆势增长的良好态势。据金陵海关统计,南京2020年第一季度对非洲进出口50.9亿元人民币,增长39.8%,对东盟进出口102.9亿元,增长14.4%。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方面南京要抓住疫情所导致的产业链重构机会,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更大力度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使“一带一路”合作成为稳定外经外贸的重要发力点。要围绕开放大布局,支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在携手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中拓展新领域、推进新合作,全面深化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特别是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方面推进精准合作。另一方面,南京要强化风险研判,周密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经济相对较为脆弱,疫情必然会冲击各国经济发展,供应链断裂、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动可能带来“一带一路”的新风险。为此,南京应高度重视产业链的完整性与供应链的便利度,建设供应链预警体系和风险应对体系,在柔性化的基础上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尽快建立“一带一路”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面排查风险点和隐患,加强应急管理,指导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作者:
张为付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江苏省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胡雅蓓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江苏省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