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摆渡人】在伦敦的白族姑娘段怡然:文化交流是座桥,但两边的人更重要

发布日期:2025-05-17 06:54:48来源:欧洲时报作者:顾砚
“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点是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故事没有人听。”段怡然认为,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并且是值得被人听到的。

“我把我的故事分享给你,你也把你的故事分享给我。”段怡然近日在“中英文化交流非遗手工展”活动上,“故事”和“分享”是她说的最多的两个关键词。

这位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姑娘是伦敦“YICRAFTS怡手作”手工艺品工作室的创始人与主理人,专注于传播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和手工艺。自2019年在英国完成学业后,她便开启了创业之旅。

“他们不了解,那么他们想向你学习”

在怡手作工作室创立之初,段怡然获得了她的大学、大英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多方支持,让她作为一名女性、一名少数族裔,能够有机会在英国讲述自己的故事。

但自2019年9月创立品牌没多久,就遭遇了新冠疫情。“所谓‘危机’,既有危险,也有机遇。”段怡然说,正是因为疫情,让大家有大把的时间在家里学手工。“同时,我的客户群体从英国拓展到了全球,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线上通过我学习中国手工艺。”

此后,随着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多所大学和博物馆找上门来,与她开始长期合作。

不过,线上教学丢失了手工的温度,不如面对面说话有意思。段怡然说:“很多交流不是单纯的语言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手与手之间的触摸,都会改变一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2022年,她在伦敦开始经营第一间线下工作室。

很多西方人第一次看到扎染时,会认为这是来自日本的手工技艺。段怡然介绍,这是因为日本在西方的传播更早、更成熟。“而我们现在开始也不晚。我会告诉他们,这实际上是源自中国西南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不了解,那么他们想向你学习。”

“很多时候我不会说我teach(教学),而是share(分享)。”据她介绍,线下课程更像茶话会,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到工作室学习中国手工艺的有大学老师、博物馆的策展人、作者等各个领域的人,因此,段怡然觉得,教手工艺课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他们也会告诉我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

“桥虽重要,但并没有比两边的人更重要”

“在英国的这十年,我一直在把云南大理的文化带到伦敦,但我也希望把英国的文化带到云南大理。”基于这样的想法,段怡然在2024年4月开启了第一场手工艺文化交流之旅,带着8位英国人到大理,一起进行十余天的手工艺学习。

在此过程中,一件小事令她印象深刻。她说,一位大理的白族奶奶在教一位英国人刺绣时,唱起了白族的歌,虽然这位英国人听不懂,但也跟着唱了起来。段怡然把两首歌的歌词写下来后发现,这两首歌想讲述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我体会到,他们在制作扎染的过程中,就已经在感受中国文化了,并不需要我来告诉他这个是什么。”

在英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让段怡然感受到,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太过于注重不同的地方,而忽略相同的地方。“我们都是人,好看的、好吃的,大家就都会喜欢。”段怡然说。

段怡然将自己比喻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我把外国人带到大理,算是桥建成后第一次通行。桥虽重要,但并没有比两边的人更重要。桥两边的人是愿意互相奔赴的,这是文化交流最好的状态。”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故事没有人听”

段怡然不穿白族传统服饰时,经常会扎两个麻花辫,而这样的造型曾导致她被英国的老师认为是印第安土著人。“我意识到,西方眼中的中国,还是比较单一的中国。大家看到的中国文化,还是像龙、青花瓷等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因此我想让大家看到中国不一样的美,多元化的美。”这也是她从自己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开始讲故事的原因。

段怡然向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是有家学渊源的。据她介绍,她的父母是大理第一代英语导游,在20世纪80年代就带着外国人上苍山、下洱海。她的外公开了一间茶馆,成为了外国背包客聚集的地方,就像现在的青旅。她则是从小在大理的“洋人街”上长大,学“江湖英语”。

段怡然认为,人们有时太过于把传统手工艺放在一个语境里保护,但它应该融入日常的生活中,不需要那么高端。“并不是说明天是春节才去做一个与中国有关的东西,而是在一个平常的周末,说‘我们去做个扎染吧’。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文化传播。”

“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点是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故事没有人听。”段怡然还认为,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并且是值得被人听到的。“当我在伦敦发现我与其他中国留学生的经历不一样的时候,原来我长在洋人街是很特别的经历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是独一无二的。”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