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 欧洲儿童文学走进中国小读者生活
1月9日,老中青翻译家对谈大奖儿童文学暨“小书虫国际大奖文学阶梯阅读”系列新书首发活动,在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举办。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的中文译者将丰富的世界文学作品,带给中国小读者。
活动现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翻译研究室主任顾牧介绍自己翻译《留给小岛的夏天》的初衷,是源于自己对于儿童文学的喜爱之情。
“作为小朋友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是非常自然的事,但是作为成年人实际上是离童年越来越远的过程。”顾牧提到自己有两次与儿童文学作品重要的“相遇”经历。
一次是顾牧在德国做博士论文期间,遇到的邻居非常喜爱儿童文学,并且大力向其推荐。“出于好奇我翻开了这些书,接触到经典的德语儿童文学作品,也爱上了儿童文学。”第二次则是顾牧当妈妈之后,陪伴孩子阅读,为孩子选择图书。她此发现了一个被自己遗忘的精彩世界。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都在思考,孩子的世界是否需要过滤一下?德语儿童文学作品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不会去刻意回避一些严肃话题,它会直面成人世界的压力与烦恼。”顾牧提到,就如同《留给小岛的夏天》书中的小主人公“曼托”一样,父母有争吵,也会遇到困难、烦恼和离别。“图书传递给小读者生活就像天气一样,有时阴雨有时晴,不断变化。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正视困难和成长困惑,同时传递出温暖的生活态度。”
顾牧还注意到,德国童书与德国文学有着很高的契合度,比如注重思辨,绘图艺术性,以及对环保、儿童心理健康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德国童书在中国很受欢迎,中国也是德国童书重要的市场。图书出版交流,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帮助中国朋友进一步了解德国社会将发挥重要作用。”顾牧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德语主播、“德译中童书翻译奖”获得者孔杰,有着丰富的青少年文学翻译经验。他翻译的《潜入湖底的男孩》是德国儿童文学作家米雷娜·拜什的获奖作品,讲述了一个男孩从“社恐”到结交新朋友、从害怕湖水到勇敢潜入湖底的蜕变之旅。
孔杰提到,字词斟酌和考虑儿童阅读韵味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避免成人化表达。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关注到十岁小男孩的心路历程,男孩面对霸凌时的恐惧、挣扎与勇敢反抗,以及事后心理重建,会引发小读者触动与思考。
俄语翻译家刘文飞带来图书《骑鹿女孩》,为现场小朋友进行推荐。他介绍,书中呈现出北极圈风情与游牧民族生活。“本书原名叫‘玩石子的女孩’,石子是小女孩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玩具。作者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这么简单、原始地生活,但如此幸福。”
翻译过程中,刘文飞体会到儿童文学虽应语言简洁,但思想深度不可简单化,要以儿童能接受的方式展现真实世界。例如书中女孩与狼的相处情节,蕴含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也蕴含人性思考。在翻译时,译者需精准传达给小读者,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