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厚植保护创新沃土 丹麦企业在华拔节生长

发布日期:2024-09-08 00:00:00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王宇 王晶
当前,生物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并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类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总部位于丹麦的诺和新元集团就是代表性企业之一。

当前,生物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并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类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总部位于丹麦的诺和新元集团(以下简称“诺和新元”)就是代表性企业之一。由诺维信和科汉森两家历史悠久的企业合并而成的诺和新元,不仅在生物制造行业积淀了丰富的创新成果,还凭借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策略,在知识产权转化和应对知识产权侵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深耕中国市场

激发创新活力

早在20世纪70年代,诺和新元就进入中国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集中在中国布局,并设立了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诺和新元位于北京的中国研发中心是外资生物技术企业中较早在华创办的研发中心。”诺和新元亚太区政府事务和公共关系总监王聪介绍,目前诺和新元在中国6个城市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供应链非常完整的布局和体系。

生物创新已经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诸多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日化、生物能源、纺织等。诺和新元亚太区首席科学家吴文平介绍,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紧跟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和百姓社会生活的需求,不断推出适合本地市场需求的创新和应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迅速,诺和新元通过对生物技术进行突破和创新,在纺织品加工的过程中采用生物酶法,既减少了化学品的添加又提高了效率。近几年来,诺和新元以酶、微生物、蛋白质为核心,进行技术革新,推动食品和饮料、生物质能源等多产业多领域可持续发展。

持续深耕30多年,诺和新元对中国市场发展前景有着敏锐的判断。“新质生产力是竞争的新赛道。生物产业成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们对中国生物经济的蓬勃发展充满期待。”在王聪看来,中国在发展生物技术方面拥有诸多优势:一是具有庞大的市场和潜力;二是在生物产业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全球最大生物发酵产能;三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及初创型企业在生物制造领域的研发创新活跃;四是中国政府注重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支持产业的创新发展。

基于对创新的持续投入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诺和新元深知,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驾护航是整个社会持续创新的关键。

“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公司,我们每年将营业额的大约10%投入研发,并设有发明人奖励和报酬机制,鼓励创新。目前,公司在全球拥有数百件注册商标和9900件有效专利。”诺和新元中国区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张艳介绍,“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拥有一支80多人的知识产权团队,分布在全球多个地区,负责知识产权申请、运营及管理等系列工作。”

强化“同等保护”

推动产业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用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研发出的创新成果能否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保护范围和力度如何,都是生物研发企业密切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中国专利审查体系在不断完善,专利审查效率持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强,这些都有助于创新成果的源头保护。”张艳介绍,诺和新元是生物科技领域较早在华成功进行知识产权确权和维权的公司,这源于中国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注重从创新主体的需求出发完善相关审查政策。在此过程中,诺和新元也积极配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生物大分子领域的专利审查标准,涉该公司的“热稳定的葡糖淀粉酶”专利无效案入选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件。

今年年初,4份来自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大大提振了诺和新元在华进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信心,进一步稳定了诺和新元在华投资的决心。“这些案件的胜诉不仅成为我们自身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对整个生物技术产业来说,也是非常振奋的消息。”诺和新元亚太区法务总监谢丹放表示。

“上述案件的审理过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的知识产权审判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处力度不断加大,中外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在华获得了同等保护。”对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创新主体密切关注的取证程序、审理周期等话题,谢丹放建议,考虑到生物技术领域专利侵权案件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完善诉前禁令和诉中行为保全救济制度,降低企业维权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进入中国市场多年,诺和新元也从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获益。与此同时,在司法判决执行、行政立案标准、举证责任及司法和行政联动保护等方面,企业也表达了新的期待,希望未来知识产权制度和保护体系能更加快捷、高效地运行。同时,强化对恶意侵权人的失信惩戒力度,更好阻遏侵权行为发生。“与刚进入中国时相比,当前中国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极大提升,希望未来中国能够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的制度优势,让生物技术行业长期从中受益。”谢丹放表示。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