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年货、赏花灯、用法语写春联 在华法国人的“花式”中国年
春节,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热闹也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同样吸引着诸多在华外国人。买年货、赏花灯、写春联……在中国感受大街小巷浓浓年味的同时,他们也“花式”体验了独特又丰富的年俗。
法国人浙江赏灯:在灯火里感受乡村现代化
“龙灯上还可以有水果蔬菜?为什么这条龙举着摄像机?”打卡浙江安吉余村的灯会时,在浙江杭州旅居7年的法国人冯克礼满是新奇。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报道,这是冯克礼在中国度过的第七个春节。在他的记忆里,中国灯会上的花灯造型都比较传统,像余村这么现代的造型还是第一次见。这些龙,有的挎着装满果蔬的菜篮子,有的骑着平衡车,还有的坐在椅子上弹吉他。
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余村灯会与豫园灯会联动,邀请了一批法国人体验新年。法国人Julien在中国生活了12年,目前在江苏苏州一所学校任教。毕业于中文专业的他算是个中国通,但余村还是第一次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我很喜欢中国春节的氛围。这里的文化和美食都让我惊喜。”Julien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现场展示的主灯——100米长的“共富接龙”。长廊上,星星闪烁,600条彩鱼欢腾蜿蜒,最后化身威武的巨龙。Julien想到了中国的一个俗语:鲤鱼跃龙门。
Julien来自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在那里,当地政府为乡村发展也进行了一些尝试。这次赏灯之行,Julien惊讶于余村的现代化。他认为,余村为全世界的乡镇发展提供了创新创业的范式和未来乡村样本。
在新疆过年用法语写春联
在新疆生活12年的法国小伙贝桑松·夏尔·汤姆熟知中国新年“习俗”。龙年春节,他用法语写了一副中国对联。
中新网报道,2014年,贝桑松在乌鲁木齐开办了一家法语培训机构,并在这里娶妻生子,生活至今。贝桑松的家乡是法国中部城市布尔日。2011年,他到重庆工商大学留学。毕业之后,贝桑松到新疆旅行,偶然发现很多新疆本土企业和一些非洲法语国家有合作项目,对法语学习有巨大需求,而法语培训机构在新疆寥寥无几,这让他看到商机。
贝桑松表示,他扎根新疆有3个理由。“除了家庭事业,还有新疆的沙漠、草原、湖泊,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新疆的美食也让贝桑松欲罢不能:“和田的烤肉最香,伊犁的拌面正宗,回族师傅做的椒麻鸡最好吃。”
贝桑松调侃自己是个工作狂。“一周7天,工作7天。”为了教好学生,他总是会提前做足功课,将涉及的专业术语、行业规则等尽可能了解清楚。
如今,贝桑松的学生中有退休老师,也有小孩子。他们来自乌鲁木齐、青岛、烟台、宁波等地。不管学生初来时水平如何,他都努力帮助其学业有成。
贝桑松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他计划组织相关活动,让中法两国民众有更多机会交流,增进了解。“我愿意搭建桥梁,让更多年轻人成为好朋友。”
除了写春联,贝桑松还发动学生模仿圣诞树,制作了“春节树”。福字、灯笼、中国结等新春饰品被学生们一个个挂在松树上,共同祈求一年平安好运来。
中法混血小朋友体验非遗技艺
2月9日一大早,住在浙江湖州的中法混血小朋友劳致远就起床了,他显得格外激动。一家人时隔多年回到中国,打算过个传统中国年。
中新网报道,劳致远今年11岁,弟弟5岁,他们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中国人。劳致远的妈妈劳女士表示:“我们华侨身在海外,也很期盼春节的到来。哥哥小时候回来过,弟弟是第一次来中国过年,今年一家人一起,带他们感受中国的传统年味。”
糖果糕点、花生瓜子、灯笼春联……置办年货的过程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哇,这边一片红火,我喜欢这个大灯笼!”在妈妈的影响下,劳致远的中文说得非常流利,和弟弟一起精心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年货。“这个瓜子好吃,我们也买一些回去吧。”劳致远手上拎着大包小包,收获满满。
过中国年不能少了传统民俗。这个春节,劳致远还跟着书法老师研墨、临帖、书写,对于用毛笔写春联的各个环节,劳致远都觉得新奇有趣。
他还尝试了一次非遗刺绣。“有点难,一针一针地用线绣出图案,真的很有意思。”劳致远说,今年是龙年,他绣了一个可爱的龙年图案。
作为练市镇的春节传统项目,船拳自然也不能错过,刚在街上看过船拳表演的劳致远也和小朋友们一起体验了一把,一招一式,“打”出了不一样的年味。
在劳致远的眼里,中国的春节是多姿多彩的,“体验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还了解了中国非遗技艺,真有趣!我爱中国的春节!”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