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发布首个“中国战略”,触及多个敏感问题,德中关系或有重大变化?

发布日期:2023-07-16 09:50:37来源:道德经(欧洲时报德国版微信公众号)作者:
德国的“中国战略”中称,中国是“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这种饱含矛盾意味的思想促使德国政府在战略文件中再次强调:既要和中国保持合作,又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欧洲时报网】经过数个月的“秘密谈判”,德国联邦政府于13日发布了首个“中国战略”,为德国未来如何同中国打交道的问题定下基调。德中两大经济体未来关系的发展,是否会因为这份篇幅61页的文件而发生重大的变化,令外界充满疑问。

不出意外的是,德国的“中国战略”并未脱离欧盟及德国近期对中国的一个基本认识,也就是将中国描绘为一个所谓的“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这种饱含矛盾意味的思想促使德国政府在战略文件中再次强调:既要和中国保持合作,又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该文件开篇即说道:“中国已经改变了。这一点以及中国的政治决定使得我们有必要改变同中国相处的方式,”德国应维持与该国经济上的联系,“但是,我们希望减少关键领域的依赖,以降低这些依赖所带来的风险。”

早在当初的组阁协议中,本届联邦政府就承诺要制定德国史上首份中国战略,以“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不过,各方对协议的诸多细节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包括是制定一个较为具体抑或笼统的指南,以及在什么时机发布这样一份战略等等。德国政府最终选择在6月份的“中德政府磋商”后推出这样的文件,显然也是有意为之。

朔尔茨在文件发布后发推称,新战略是对“一个已经改变并且变得更加自信的中国”所作出的反应。他强调,与中国脱钩不是德国政府的目标,但希望在未来“避免严重的依赖”。外长贝尔伯克也表示,“不想脱离中国,但希望将风险降到最低。”

是什么促使德国政府决心改变对华策略?朔尔茨等人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因为中国变得更加强大了。至于为何独独中国的强大就会被视为一种风险因素,无论德国政府是否承认,背后作祟的无疑仍是以意识形态为绳的“冷战思维”。

中国驻德大使馆第一时间发布了中方对于德国这份战略文件的几点立场。其中即强调,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看待中国和制定对华策略,只会“加剧误解和误判,损害双方合作与互信”。中方同时表示,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竞争焦虑而强行“去风险”,“只会适得其反,人为加剧风险”。

既要合作,又要“去风险”,这种自相矛盾的方针有无实行的可能性,德国国内也不乏质疑的声音。德国《商报》早前就曾刊登法兰克福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比巴(Sebastian Biba)的评论称,照此下去,德国将很难顺畅实现一个连贯性的中国政策,且存在联邦各部门追求自己路线的危险。

从德国的“中国战略”来看,德国政府已决心抛弃默克尔时期更加务实的对华战略,除了强调减少风险外,亦对可能挑战中国底线的敏感问题表现出更强硬的立场。

例如,战略文件指责中国在印太地区“越来越积极地主张地区霸权”;在台湾问题上,联邦政府一边重申不会改变“一个中国”立场,一边又声称“台海现状只能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和平改变,军事升级也会影响欧盟和德国的利益”,妄图干涉中国内政的意味明显。

一国政府出台一份专门针对另一个国家的战略性文件,在全世界范围内本是少有的事。而在6月份,德国才刚刚推出该国的首个国家安全战略,其中已有篇幅涉及中国;如今再续以单独的“中国战略”,在在凸显了中国问题之于德国的复杂性。至于这种“复杂性”的根源出在中国身上,还是有人有意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旁观者的心中或许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

欧洲时报德国版微信公众号:GermanReport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