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投资便利化协定》?将给我国带来哪些红利?商务部回应近期热点问题

发布日期:2023-07-14 08:48:34来源:“走出去”导航网作者:
中国是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大国,也是投资便利化议题的首倡方。《投资便利化协定》达成对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积极意义。

图源:商务部网站

7月13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对媒体提出的近期热点经贸问题进行了回应。

《投资便利化协定》达成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积极意义

束珏婷积极评价世贸组织《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成功结束:中国是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大国,也是投资便利化议题的首倡方。《投资便利化协定》达成对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降低我国企业跨境投资成本,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各方一道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投资便利化谈判是世贸组织规则与时俱进的重要尝试。谈判成功结束并达成《投资便利化协定》,这充分表明,在经济全球化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世贸组织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多边贸易规则能够与时俱进、及时回应工商界期待和诉求。”束珏婷表示,《投资便利化协定》是全球首份多边投资协定,旨在增强各国投资政策透明度,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加强投资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投资流动更加顺畅。“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振、需求减弱、投资趋缓的形势下,该协定的达成对改善全球营商环境、增强全球投资者信心,将发挥积极作用。”

据相关机构测算,《投资便利化协定》若顺利生效实施,可以为全球带来高达1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收益。

束珏婷说,值得注意的是,100多个谈判参加方中,70多个是发展中成员,包括中国、巴西、印尼、柬埔寨、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等。谈判由发展中成员发起,发展中成员还提出和参与联署了三分之二的提案,充分说明推动投资便利化符合时代潮流和成员方特别是发展中成员的经济发展需要,发展中成员已经成为国际规则制定的重要力量。

支持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良种”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束珏婷表示,商务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适时总结提炼自贸试验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推动在国家层面予以推广。

束珏婷介绍说,近日,国务院印发通知,向全国范围内和特定区域复制推广第七批共24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涉及投资贸易便利化、政府管理创新、金融开放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本次复制推广的经验中,有的探索了更高水平的便利化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有的探索出了新的业务模式,能更好满足经营主体发展需求;有的优化了纠纷解决程序,降低了经营主体制度性成本,加强合法权益保护。这些改革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有利于促进更大范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效普惠。

“下一步,商务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继续支持自贸试验区根据功能定位、结合地方特点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推广‘试得好、看得准、风险可控’的创新成果,让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良种’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束珏婷说。

中方要求美方立即取消对中国企业的单边制裁

束珏婷表示,中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取消对中国企业的单边制裁,切实为中美经贸合作注入正能量。

束珏婷称,对雷蒙多部长访华,中方持开放和欢迎态度,正就此与美方保持沟通。中方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对话沟通解决经贸领域彼此关切、推动建设性务实合作。

她还表示,近年来,美方以所谓国家安全、人权、涉疆、涉伊、涉俄、涉芬太尼等各种借口,将大量中国企业列入各类制裁打压“黑名单”,严重损害企业合法权益,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第七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规模创历届之最

束珏婷介绍,7月10日-13日,由中国商务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工业贸易部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办。本届博览会以“中俄务实合作新动力”为主题,设立现代农业、地方合作、互联互通、服务贸易、品质生活等5个展览板块。中方共有来自20个省区市的3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超过1万平米,规模创历届之最。

博览会期间,双方举办了第三届中俄地方合作论坛、中俄新时代贸易和投资座谈会等多场商务活动,中俄两国企业围绕能源、农业、林业、工业、运输、人文等领域合作充分沟通交流,取得良好效果。

争取7月底前完成中国-尼加拉瓜自贸协定谈判

束珏婷表示,中国—尼加拉瓜自贸协定谈判于2022年7月启动,截至目前已经举行4轮谈判。7月3日-5日,第四轮谈判在尼举行,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与尼加拉瓜发展、工业和贸易部长贝穆德斯分别率领两国代表团,围绕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金融服务、商务人员临时入境等议题进行深入磋商,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双方团队正加紧工作,力争7月底前完成谈判。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