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极圈内感受“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热度

发布日期:2023-06-14 08:00:04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作者:黄河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十年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气温零下23摄氏度,体感温度却已经达到零下30摄氏度。即便在行前已经准备好防寒服、厚棉靴和帽子手套,但走出机舱门瞬间,宛如刀割的寒风还是让笔者见识到北极的冷酷无情。

位于俄罗斯北部的亚马尔半岛和格达半岛,是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深入北极圈的部分。中俄开展北极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简称“亚马尔项目”)和北极液化天然气2项目(简称“北极2项目”)就坐落在这里。

北极圈内人迹罕至,却是北极熊和北极狐绝佳的觅食之所,同时也储藏着俄罗斯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早在20世纪中叶,地质勘探者们就已探明,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藏区,天然气产量占全俄罗斯的80%以上。据测算,亚马尔项目所处南坦别伊气田的天然气原始地质储量高达1.3万亿立方米,而北极2项目所在的晨光气田的天然气原始地质储量高达1.97万亿立方米。

虽然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的天然气储量大、埋藏浅、纯净度高,但大自然从不轻易将这些“地下瑰宝”拱手相赠。亚马尔半岛和格达半岛气候恶劣,冬季平均气温介于零下20℃至零下40℃,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2℃。即使在最暖的8月份,平均气温也只达到零下3℃左右。在严峻的气候条件下,受制于光照、温度等因素,北极地区生态环境极其敏感,自我调节和修复比其他地区更加脆弱。何况进行能源开采就必然少不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给北极生态保护带来挑战,其项目建设本身也是困难重重。

在亚马尔项目附近,有一个叫“萨别塔”的小镇。与其说是小镇,不如说是专为亚马尔项目打造的轮班营地。曾经,萨别塔所在区域常住人口只有19人,而如今,这里已建成能容纳3万人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包括燃料储存库、锅炉房、污水处理设施、食堂、急救站、消防站、体育馆等。此外,能够停靠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只的联邦级海港和拥有国际民航组织I类资质的机场也在这里相继落成。同样,北极2项目的配套设施——晨光机场和晨光码头也在项目开工前夕完成,并成为萨别塔港和萨别塔机场的分支。

笔者注意到,亚马尔和北极2项目的所有陆上设施和生活配套均建在大量的钢筋立柱之上。原来,项目运转和人员活动会带来气温的改变,夏季的气温回升也可能加剧当地表层冻土解冻,给当地生态和项目安全带来影响。因此,亚马尔和北极2项目的陆上设施在地基下方打入数万根钢筋立柱,将设施与冻土相互隔离,保持冻土层温度基本恒定的同时,也保障设施建筑结构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北极2项目的建设理念较之亚马尔项目更加先进。除了将中央控制室、陆上管线、电力设施、高压火炬以及生活配套仍然保留在陆地上之外,北极2项目的三条液化生产线都将建在混凝土重力式平台上,由拖船将平台与液化生产线的组合体拖运至格达半岛,并安放在鄂毕湾的河床上,与陆上设施联通。项目第一条液化生产线和重力式平台的建设工作,目前正在距离格达半岛2000多公里,同样位于北极圈内的俄北部不冻港摩尔曼斯克进行。

“液化工厂建在重力式平台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提高施工效率。”北极2项目液化工厂建设负责人德米特里·普罗斯库拉告诉笔者,晨光气田所在的格达半岛冬天气温能达到零下四五十度,并且常有强风,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安全。摩尔曼斯克是可以全年工作的不冻港,在摩尔曼斯克完成生产线组装,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格达半岛的生态负担。

从2013年12月作出最终投资决定到2017年12月产出首批液化天然气,亚马尔项目在短短4年时间里便在广袤的北极冻土上生根发芽。而2019年9月作出最终投资决定后,北极2项目也在经历波折后继续推进,并将成为第二个地处北极的大型液化天然气项目。

“当我们做出投资决定时,很少有人相信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深入北极圈500公里的土地上,在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基础设施的地方建成如此庞大的项目。”亚马尔和北极2项目最大股东,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董事长列昂尼德·米赫尔松在回顾亚马尔项目建设历程时对笔者说。

驱车行驶在茫茫雪原上,绵延不绝的管网设施在阳光下中好像一条周身闪耀光芒的巨龙盘踞在地平线的尽头。亚马尔项目和北极2项目虽然深入北极圈腹地,但却闪耀着中国制造的光辉。

“我身后的这台钻机名为‘极光’,是中国企业按照北极2项目设计要求制造的极地钻机。它可以抵挡极端低温和强风,能实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作业。也就是说,即便室外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钻机依然能正常工作。”在北极2项目建设现场,项目钻探部负责人弗拉基斯拉夫·普罗相科在呼啸的寒风中饶有兴趣地做着介绍。

这台由中国企业制造的极地钻机并不是亚马尔和北极2项目中唯一的“中国元素”。

由于极地特殊的自然条件,为缩短项目工期,亚马尔和北极2项目均采用了模块化建设的模式,即在其他自然条件更适宜施工作业的地区分别生产不同的模块化组件,最终运往北极圈内的项目地点进行组装和调试。

资料显示,中国企业承揽了亚马尔项目全部140余个模块建设中的85%,而北极2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全部14个模块均由中国企业建造,第二条和第三条生产线中也分别有12个和6个模块由中国企业建造。

在亚马尔项目中,中方企业还参与了7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15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中14艘船的运营等。

“我们高度赞赏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首先,我要再次强调,中方不仅是我们项目的重要股东,同时也是我们项目技术建设的参与者。我们对于中方伙伴的合作非常满意,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取得卓有成效的发展。”亚马尔项目总经理伊戈尔·科列斯尼科夫如是对笔者说。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十年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亚马尔项目是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第一个大型液化天然气开发项目。相比于四条生产线共计174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设计产能,2022年,亚马尔项目实际产出液化天然气超过2100万吨,超出设计产能20.7%。单线年液化天然气设计产能660万吨,总产能达到1980万吨的北极2项目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建设,截至2023年4月,三期工程进度分别达到95%、75%和40%,整体建设进度已达到75%。

“北极2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将于今年夏天完成最后调试并从摩尔曼斯克运往格达半岛,和已建成的陆上设施管网进行对接,预计2023年12月,第一条生产线将投产。第二条和第三条生产线将分别于2024年和2026年启动。”北极2项目总经理奥列格·卡尔普申说。数据显示,亚马尔项目投产后,每年销往中国市场的液化天然气能达到500万吨。而卡尔普申告诉笔者,北极2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将向中国供应至少600万吨液化天然气。

听着科拉湾上空海鸥的高声鸣叫,普罗斯库拉对笔者谈起了他眼中的俄中合作。“言语上我们已经没必要多说什么,看看这里,看一看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庞然大物,这一切,就是我们合作成果的最好见证。”普罗斯库拉指了指身后的干船坞,混凝土重力式平台和即将竣工的北极2项目第一条生产线正在那里等待今年夏天的到来。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