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携手“焕活”遗产建筑

发布日期:2023-02-17 08:38:58来源:欧洲时报作者:赵晨曦
来自中英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近日参加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举办的“焕新建筑,焕然历史”线上论坛,共同分享两国建筑遗产保护及活化的优秀项目案例。

遗产建筑,是一座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见证,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城市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延续性。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遗产建筑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难点。如何破题?

来自中英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近日参加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举办的“焕新建筑,焕然历史”线上论坛,共同分享两国建筑遗产保护及活化的优秀项目案例,交流建筑师多样的适应性再利用方法,以提高人们对遗产主导建筑再生、再创造社会凝聚力和生物福祉作用的认识。

面对逐渐老去的城市建筑遗产,如果将其进行统一拆除,则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在不破坏城市历史文脉和环境的条件下,对遗产建筑进行改造,既可以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减少污染,同时又能增强城市历史发展的厚重感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童明认为,焕新旧建筑要通过技术和建筑方法来振兴城市历史。“建筑师通过建筑设计为历史融入当代生活提供了一个渠道,给城市带来更多活力,并将建筑的历史和文化精髓具体化,使其产生新的功能,为社区生活创造公共空间。”

“保护与焕新古建筑的工作与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有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不能在古建筑中进行,那么将无法在现代生活中延续。而如何保持当地的生活方式,又同时不干扰的进行结构变化,开展小型再生项目,是中英建筑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童明补充到。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艺术总监Dom Hastings表示,中英两国的建筑项目使用建筑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方法,涉及文化、商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出建筑师如何通过现有环境解决文化遗产和可持续等问题。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执行董事Laura Webb也提到,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与中国建筑师进行深入合作,从中国的建筑经验出发,探索中国当代的建筑概念和知识,并展示中国建筑成果,促进了中英建筑文化交流。

在活动中,伦敦Witherford Watson Mann建筑事务所总监Christopher Watson分享了对古老歌剧院的翻新的多个细节工作案例。他认为,建筑师要善于“将一个不寻常的建筑遗产变身为非常具有活力的场所,将遗产与创新更好的连接在一起。”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鹏看来,建筑师的创新工作是带着脚铐的舞蹈,“在改造过程中既要符合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则,同时又要让历史街区成为城市向前发展的动力”。

他分享了南京颐和路复兴规划的设计:“建筑师采用新旧共生的方式,针对不同的风格类型融入现代元素进行重新补齐,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的同时让其容纳新的功能。比如在保留古老院墙的基础上,融入地面铺装、灯光等新的景观元素,促成老城区的更新,以此提升片区的城市公共性,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