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摆渡人】法国洞穴探险家让·波塔西:继续探索“中国第一长洞”的边界
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攀登珠峰?“因为山就在那里。”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100年前这句简单而有力的回答被后世称为“登山者的圣经”。对于法国洞穴探险家让·波塔西(Jean Bottazzi)而言,虽然行进方向不同,但事情同样简单:为了见到美丽洞穴的尽头,他来到中国贵州,一呆就是半辈子。
被“中国第一长洞”深深吸引提供极有价值科考资料
60岁的让·波塔西是法国洞穴联盟副主席,也是把法式洞穴探险技术带入中国的第一人。他出生在探洞世家,他15岁就开始探洞。“因为巨大的好奇心和对'走到尽头'的渴望,我很早就对探洞产生热情”,波塔西说。
1986年,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邀请,年轻的波塔西来到中国西南部大山深处的贵州,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探险。虽然当时交通闭塞,但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奇伟瑰丽和丰富的洞穴资源蕴含的科研潜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双河洞,这个位于贵州遵义市绥阳县的“中国第一长洞”更是深深吸引了他。1991年起,他率领国际团队进行了20余次双河洞科考,一次次刷新着双河洞的长度与深度。
洞穴探险是一项急不得的工作,以双河洞为例,洞穴内水洞、旱洞并存,深度超过665米,有上中下4层8条主洞,200多条支洞,以及至少3条地下河,宛如一个“地下迷宫”。“探索需要接受未知并保持谦逊。”波塔西这样形容探索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看到的事情,我们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逐步积累对它们的认知。”
洞穴探险也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活动。当深入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洞穴,迷路、缺氧、危险生物、洞穴坍塌、地下水上涨等种种危险都可能会致命。对此,波塔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谓风险,是源自我们不知道、不理解的东西。”他说,在探险时要永远保持最大程度的警觉与谨慎,“原则就是永远不要投机取巧。毕竟,发现总是可以等到下一次。”
对探险家而言,每一次新的发现,都是对艰辛付出的丰厚回报。“地下世界的景色令人震撼,眼前的现实往往会远超想象。”波塔西形容,“在中国双河洞中尤其如此。”在这里,波塔西和他的团队发掘了大量珍贵的大熊猫、犀牛和剑齿象化石,还发现了盲鱼、白蝌蚪等珍奇生物,他们目睹的地下梯田、晶花洞等奇观也为洞穴地质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在贵州安家见证农村的飞速发展
距离波塔西第一次来到中国已经过了36年。这期间,他率领团队在中国各地进行洞穴科考,参与了“5·12”汶川地震在内的多次救援,还在贵州绥阳安了一个小家。
和探索洞穴类似,融入异国生活也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首先是语言,波塔西发现,当地人大多只讲方言,不说普通话。不过,他不认为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不会坚持,毕竟,没人有义务回答我……只要我能设法让人们了解我在做什么,我在寻找什么,一切都会很容易地实现。”
他说,贵州人都很友好、热情,这使沟通变得容易多了。“我不认为我在融入方面有什么真正的困难,只有三点不利条件:我不抽烟,不喝酒,而且也不像本地人那么能吃辣……这比语言不通还严重。”他笑道,“幸好,贵州人非常宽容。”
过去三十多年,他见证了贵州农村的飞速发展。“各类通信渠道(交通、电话、互联网)取得了飞速进步,几乎改变了一切。”他说,这些变化是必要的,只有这样农村人口才有机会跟上中国的发展。回忆起第一次来中国时,从北京到贵阳要坐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现在只需要10个小时,波塔西说,他本人也是这些变化的直接受益者。
他也会怀念被新建道路取代了的美丽景色。“不过在贵州,脱贫的重要性更高。毕竟,并没有那么多方法可以实现(脱贫),资源也是有限的。”
推广喀斯特洞穴旅游新模式
除了洞穴探险,波塔西在推广中国洞穴旅游方面亦做出许多贡献。“喀斯特地貌往往位于一些最贫穷、最不容易到达的地方。因此,发展喀斯特洞穴旅游是一个化劣为优的机会。”他指出,在中国,洞穴旅游并不是新鲜事,但往往被盲目复制,缺乏因地制宜的长远考虑。
在波塔西看来,旅游不是逛超市。旅游的重点应该是探索、发现、学习并理解未知领域。“如果我们认为游客就是上帝……那么旅游业就会变成了和其他行业一样的生意,并导致同样的后果:出卖地球。”他说,我们应该出售的是知识、理解和新体验,这样才能完成可持续发展。
他正在推动一种更加利于环保的发展模式,这种“体验式旅游”已经在双河洞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事实证明,很多人都不想再直接到景点轮流排队,而是寻求一种亲身发现和实际参与的感觉。”
目前,双河洞推出了探秘未开发岩洞、水洞内飞拉达、洞中暗河溯溪、洞中帐篷营地等互动活动,其所在的十二背后旅游风景区也成为贵州旅游的一张新名片--这个旅游风景区包含了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贵州清溪峡景区以及油桐溪大地缝三个大景区。“十二背后”是当地人对油桐溪大地缝的俗称,是风景的背后,还有风景的意思。
波塔西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是最明智的发展思路,能够在加强旅游、教育的同时保护自然遗产。目前,中国有41个世界地质公园进入了该体系,他本人曾为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能够加入这一名录而做出努力,现在,他还在推动黔西南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核。
中国年轻而注重技术的洞穴探险爱好者越来越多
今年,波塔西步入花甲之年,他依然活跃在探洞的第一线。对于未来他最关心的,就是继续探索。现在,他的重心之一是与贵州山地资源研究所进行合作,从地质上继续加深对双河洞的了解。
波塔西的另一个目标是继续拓展双河洞的边界。在团队这些年的不懈推进下,双河洞已经成为“亚洲第一长”“世界第五长”的洞穴,截至2019年,已探明的洞穴长度达到257.4千米。“这几年的发现让我得出结论,双河洞很快就能成为世界上第三、乃至第二长的洞穴。几年之内,双河洞就可以跨过400千米的门槛,其总长度可能会超过500千米。”这项巨大的任务无法独自完成,“作为一名洞穴学者,我所做的观察必须被保存下来,供后人查阅、理解和使用,这是我的责任。”他计划在疫情之后建立一个团队,一同完成这项工作。
对于中国洞穴勘探的前景,波塔西表示乐观。他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洞穴最多的国家,年轻而注重技术的洞穴探险爱好者越来越多,还有许多提供地下探险的活动俱乐部。目前的不足是没有洞穴联盟,因此探险家们很难相互合作。“如果可以建立相关联合会,产生示范效果,将会很快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