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奢侈品巨头看好 布局疫后中国市场

发布日期:2022-08-17 09:44:14来源:欧洲时报网作者:
疫后中国市场韧性仍被奢侈品巨头所看好,按既定计划布局上海、海南等地,下半年奢侈品消费稳步复苏态势不会改变,预计202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随着上海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奢侈品消费呈稳步复苏势头。高端商场内,很多拿着名牌购物袋的消费者穿梭其中。分析称,疫后中国市场韧性仍被奢侈品巨头所看好,按既定计划布局上海、海南等地,下半年奢侈品消费稳步复苏态势不会改变,预计202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巨头对未来的客户定位是崛起的中国中产群体。

法国品牌上线16.5万元自行车 两日售罄

盛夏的8月,汇聚大批国际奢侈品牌的上海恒隆广场门前人头攒动,商场内不断看到拿着名牌购物袋的消费者,Celine、Chanel等门店外仍可以看到排队等候的顾客,Tod‘s更在商场公共区域建造了形象展示空间。广场外的一名拿着Fendi购物袋的男性消费者说,他四月太太生日时因为新冠疫情封控没准备礼物,今天利用午休时间过来买一个补上。

综合香港大公网、上海澎湃新闻网报道,13日,爱马仕官方客服表示,该品牌2天前上线的一款标价16.5万元(人民币,下同)的自行车,已经售罄了。有客户致电爱马仕官方客服求购,客服回应:“中国大陆暂时无车可供,正从法国调运中国大陆。”。

贝恩公司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市场保持两位数增长,部分奢侈品牌销售增速超70%。尽管今年中国新冠疫情有所反复,但个人奢侈品消费增速有望保持较低的两位数增长。

春江水暖鸭先知,Prada在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举办了2023年春季男装秀。米兰豪华女装品牌Marni等品牌中国首家旗舰店已在锦沧文华广场开门迎客;中信泰富广场一楼,Versace、Dunhill的门店围挡则印着“即将开幕”的标语。

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姚耀介绍,6月以来豪华行李箱品牌Rimowa恒隆广场店在焕新后开幕,瑞士积家錶全新旗舰店亦在K11亮相,法国奢侈时尚品牌Maison Margiela则在锦沧文华广场设立全球最大旗舰店。他认为,奢侈品巨头按既定计划布局上海,显示了对中国市场稳健基本面的信心,在延迟消费和报复型消费集中释放推动下,此间奢侈品客流及销售已迎来快速反弹。

“对比去年,今年上半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增速较缓,市场发力料主要集中在下半年。”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Bruno Lannes表示,在出境游受限背景下,大部分中国消费者仍选择在境内购买奢侈品,加之奢侈品销售数字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海南免税购物释放的潜力,均持续推动中国奢侈品消费增长。

“中国消费市场基本面依然稳健,中国仍不断上演全球最好的消费故事。”Bruno Lannes补充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且宏观政策倾向于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驱动力,“到202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新中产”2025年将超5亿 促消费升级

奢侈品巨头看好疫后中国市场的韧性。LVMH旗下男士奢侈品品牌Berluti首席执行官Antoine Arnault明言,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预期并非基于季度,而是五年的周期预期。LVMH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直言,不会因短期疫情影响集团长期发展方向,“我们的客户群体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崛起的中国中产群体,我们这个行业重要的社会责任是帮助修复市场信心”。

大公网报道,贝恩公司强调,中国市场在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中的比重已从2020年的约20%,进一步提升至去年的约21%,上述趋势在未来数年将仍延续,中国个人奢侈品消费有望在今年末到明年上半年期间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中产家庭数量越来越多。戴德梁行发布的“中国新消费时代下零售市场洞察”称,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3亿,到2025年“新中产”人群预计将超5亿,中产群体的稳步增长带来了消费升级转型,随着该群体比例不断提升,消费升级趋势将更凸显。

报告指出,Y世代(出生于1980年至1995年)是中国“新中产”的主要群体,其次是X世代(出生于1965年至1979年)和Z世代(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作为“新中产”的主要群体,Y世代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已婚并育有子女,由于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时期,因此更为独立进取,更注重精神生活的品质,“近3年‘新中产’增加5%及更多支出的消费领域”。

而Z世代将逐步成为未来消费的主力军。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Z世代约2.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7.4%。研究指出,物质生活的富足令Z世代在消费观念上更追求“质价比”,更愿意为体验乐趣买单,他们的兴趣点更多样化、个性化,更关心新潮前卫的体验。此外,Z世代格外喜欢追随偶像购买同款产品,近20%Z世代消费者表示“会购买偶像或明星代言的同款产品”,约14%的Z世代“会购买偶像同款产品”。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