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金融风险 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支持。
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加大
《报告》强调,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保持较强韧性,宏观政策调节工具丰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方面从整体上分析,我国具备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形势下,短期内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多重因素交织下物价涨幅可能阶段性反弹,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报告》在“全年物价水平将保持总体稳定”之后新增“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值得关注。一方面,对货币政策的上行弹性可能会存在一定约束,另一方面应不至于导致货币政策主基调改变,因为通胀本身尚未形成倒逼。
“对现有市场预期并不构成典型冲击,今年的节奏本来就是上半年货币先行,央行下半年的重点已经从宽货币转向宽信用,比如通过金融政策促进基建融资等。” 钟林楠说。
《报告》认为,下一阶段,受消费需求复苏回暖、PPI向CPI滞后传导、新一轮猪肉价格上涨周期开启、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仍处高位等因素影响,国内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预计下半年CPI涨幅将有所上行,中枢较上半年水平抬升,一些月份涨幅可能阶段性突破3%,对此要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研判,警惕通胀反弹压力。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报告》明确,下一阶段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
另据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18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1.8个百分点。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91亿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7月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步大幅回落,表明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依然有所不足。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就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这就意味着下半年市场流动性不会转向大幅收紧。
本月初的央行会议要求,下一步仍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保持贷款持续平稳增长;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记者注意到,央行在《报告》中关于货币政策基调,继续强调“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与上一季度相比,本次《报告》更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并新增强调“不超发货币”等内容。特别是新增了“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这表明央行下半年宽信用稳增长的抓手可能主要在基建领域。在政策部分也提出了要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等内容。
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上,《报告》提出,将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落实好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和新设的3000亿元金融工具,有力支持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多渠道补充商业银行资本,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此表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结构性问题,当前从金融市场来看流动性合理充裕,也不需要大量释放流动性或者采用强刺激措施,而是需要更多用结构性政策工具,通过灵活精准调控,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对此,《报告》中特别提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用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和碳减排支持工具,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市场主体倾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