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一大批海外工程顺利完工或实现阶段性目标 中国对外投资步伐矫健
今年以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依然稳步推进。从孟加拉国最大电站投入正式运营,到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项目雅万高铁进入铺轨阶段,再到中泰铁路建设取得新进展,首座特大桥架梁完成,一大批海外工程顺利完工或实现阶段性目标,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当地民众。
这清晰地反映在数据上--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5个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870.6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27.1亿元,同比增长9.4%,比上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
稳步推进结构优化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魏浩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从投资目的地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依然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市场,其中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和塞尔维亚等国家为主。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地改善了当地的产业、交通、能源、物流环境,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RCEP的生效实施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更加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加上成员国之间在制造业、新基建、信息传输等领域的逐步开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对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增长。”魏浩说。
在相关经贸规则的推动下,中国企业持续扩大对有关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上半年,新加坡裕廊岛储能EPC项目、印尼上西索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等多个基建工程均确定由中国企业承建。
从投资结构来看,1-5月,流向批发和零售业投资80.8亿美元,同比增长20.8%;流向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投资也呈增长态势。越来越多先进的中国技术、标准、管理等加速“走出去”。
由中国企业承建、采用中国标准设计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已经进入施工高峰期。截至6月底,两台硬岩掘进机已开进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云顶隧道施工。
魏浩表示,中国对外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体现了中国企业通过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实现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加快业务升级的战略目标,有利于拓展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提升中国产业及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及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也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承压前行修炼内功
中国加快对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并非一片坦途,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挑战。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卞永祖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当前中企“走出去”至少需要考虑三方面风险:一是全球金融环境有恶化的风险。此前西方国家开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模式,虽然缓解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但也让政府和企业债务高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债务风险增加,中企“走出去”面临更多财务风险。二是疫情冲击使得部分项目存在延缓甚至暂停的风险。由于物资、人员往来受阻,项目协调、管理和进度都会受到影响,项目成本增加。三是全球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少数国家民族主义兴起,都可能给资源类开发项目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些风险要求企业更加注重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更加遵守国际商贸规则,更加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更加注重增强提高防范风险能力等。”卞永祖说。
他建议,要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RCEP红利,加快迈开中国在全球化布局的步伐。首先,国有企业应把资金投向民生、重大基础设施和循环经济,发挥企业的主动性,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融资,从而将资金投向效益更高的领域。其次,要减少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阻碍。民营企业作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政府要在贷款融资、外汇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更多公平待遇,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性、高效性的优势,有利于各种市场主体优势的发挥。最后,要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通过债券、基金等方式,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国际资金支持对外投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