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新一轮企业纾困行动
如果不是助企纾困的“天津15条”及时出台,天津市新越宏宇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的经营又要受到冲击了。
“早上通过电子税务局申请增值税留抵退税,当天就看到3.8万元退税额到账,这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公司总经理孙宝奎说。
今年4月初,天津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助企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天津15条”),新越宏宇因此享受到了中国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政策扩大所带来的红利。
“天津15条”“陕西24条”“上海21条”“江西28条”“广东47条”……今年1月以来,为应对奥密克戎疫情,中国各省市陆续出台了千余条新一轮助企纾困举措,涵盖减税降费、贷款支持、租金减免、政策补贴等方方面面。
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抓紧把已出台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地方加大帮扶力度,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各地坚决落实中央政策安排是应对压力的关键。
以增值税留抵退税为例,4月1日起,中国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根据这一政策,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不用等到生产销售之后,而是购进退税,提前得到。
“增量留抵税额退还比例从之前的60%增加到100%,我们企业仅这一项就收到了564万元!”天津市金骏供热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赵军如同样感受到了“温暖”,如果不是这笔钱,他们又要面临供暖季之后的“倒春寒”。
2022年,包括约1.5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红包”在内的总规模2.5万亿元新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开启了中国为企业纾困的新一轮“红利期”。
中国近年来对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纾困”一词几乎出现在每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表示,中国各地在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多了不少“自选动作”,几乎将所有受到疫情影响的行业纳入帮扶范畴,通过救活企业来保住市场主体,保障就业民生,保持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天津新亚精诚科技有限公司一度停产。公司从“天津15条”中“匹配”到了贷款支持政策。“通过天津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我们线上申贷,仅4天时间,300万元贷款就到位了,公司很快复工复产了。”公司总经理杨文东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纾困举措惠及各类市场主体。
4月8日,福建厦门市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措施》,通过12条举措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加快恢复。
疫情之下,在厦门扎根7年的台资企业品牌“富山香堂”线下门店客流量缩减,负担增加。看到“厦门12条”有关内容后,该企业负责人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递交了资料,成功获得了3个月的房租减免,减少了近12万元的经营成本。
为帮助企业从“一揽子政策”中准确快速地找到适用于自身的政策,中国各地相关部门主动将服务延伸到企业“家门口”。
天津市税务局法规处副处长张倩表示,根据不同市场主体类型,工作人员为不同企业“量身”选取相关优惠政策。今年年初至4月12日,天津全市开展纳税人学堂培训203场,培训4万余人次。
“在为企业‘输血’救急的基础上,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正常循环,保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畅通无阻,将有利于实现‘标本兼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张立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