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元首共同见证 中俄最大核能合作项目开工啦!

发布日期:2021-05-20 08:50:43来源:“走出去”导航网综合作者:
国家主席习近平19日下午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两国核能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开工仪式。

国家主席习近平19日下午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两国核能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开工仪式。

中俄双方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人、工程建设者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分别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田湾核电站分会场、辽宁省葫芦岛市徐大堡核电站分会场,莫斯科政府大楼分会场、罗斯托夫州原子能机械制造厂分会场参加仪式。两国企业负责人分别向两国元首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两国元首分别致辞。

习近平对中俄核能合作项目开工表示热烈祝贺,向两国建设者致以崇高敬意。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我同普京总统商定,将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双边关系向前发展。面对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中俄相互坚定支持,密切有效协作,生动诠释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强调,能源合作一直是两国务实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核能是其战略性优先合作方向,一系列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今天开工的4台核电机组是中俄核能合作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坚持安全第一,树立全球核能合作典范。要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和运行好4台机组,打造核安全领域全球标杆。充分发挥互补优势,拓展核领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世界核能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核能科技合作内涵。要以核环保、核医疗、核燃料、先进核电技术为重要抓手,深化核能领域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等合作,推进核能产业和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全球核能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第三,坚持战略协作,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协调发展。要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均衡普惠、开放共享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更多方案。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共同的任务。中俄要推进更多低碳合作项目,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建设性作用。

普京表示,热烈祝贺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开工,俄方有信心同中方共同努力,顺利、安全推进工程建设。今年是《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俄中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和最高水平,我同习近平主席达成的各项共识均得到很好落实,两国合作领域日益宽广。和平利用核能合作是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今天开工的4台核电机组项目,不仅将为俄中关系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在田湾核电站分会场和徐大堡核电站分会场的中方代表向两国元首报告:开工准备完毕。

习近平下达指令“开工!”

在原子能机械制造厂分会场的俄方代表向两国元首报告:设备安装就绪。

普京下达指令“启动!”

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施工现场第一罐水泥浇筑,项目正式开工。

田湾核电站7号、8号机组和徐大堡核电站3号、4号机组是2018年6月两国元首见证签署的双方核能领域一揽子合作协议中的重要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7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68万吨。

中俄能源合作的又一硕果

“田湾、徐大堡4台核电机组如期开工建设,体现了中俄在高端装备制造和科技创新领域合作的高水平,在中俄核能合作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指出。

“核能合作是中俄传统优先合作领域,也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章建华表示,中俄核电大项目合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田湾核电站1至4号机组都是中俄能源合作成果。

核能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个缩影。2020年,中俄双方克服疫情影响,实现了能源贸易大幅增长。

“从能源全品种来看,俄罗斯继续居我国第一大能源贸易伙伴。中俄两国在重大项目合作、工程服务合作、技术标准合作以及能源产业金融一体化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效。”章建华说,事实证明,中俄能源合作经得起考验,富有韧性和潜力。章建华对中俄能源的合作前景充满信心。

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中国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邓浩说,此次合作项目的开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俄双方的经贸合作,增强双方贸易互补性,夯实双方关系的物质基础。

推动我国核能事业发展

“中俄核能合作是全球核电发展低潮中的一抹亮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表示,从产业方面看,该项目的落地为保持中国核电建造产业链提供了稳定性,也有利于提振全球核能国际合作的信心。

洪涛表示,一次批量新建4台核电机组,从全球看也是单位时间内最大规模、投资密度很高的项目,这也证明中国是全球核电最大的潜在市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在探索和开启新的核能国际合作形式。中俄此次核能合作,就是新形势下的新实践。

专家认为,核电可实现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大规模能源供给。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建先进核电,可以增加电力需求高负荷地区的低碳电力供应,缓解周边地区的清洁供电压力。

同时,核电具有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生态效益好、产业带动和经济拉动作用强等显著优势。核电产业链条较长,核电建设与运行对多个关联产业形成了直接和间接拉动,在促进地方和区域经济增长、拉动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创造就业等方面贡献明显。

以徐大堡核电项目为例,项目对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链贡献将超过400亿元;仅项目2台机组建设期间,将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2台机组投运后,将为东北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和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能源低碳转型迈出的一大步

4台机组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7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68万吨。

“核能具有清洁高效的特点,将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双方共谋能源绿色发展,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有力担当。合力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俄核能合作前景广阔。”章建华说。

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专家表示,中国已经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4台机组开工也表明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绿色发展的决心,并且在一步步朝着降碳的目标迈进,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中国贡献。

在邓浩看来,核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中俄加强核能合作表明了双方对世界气候变化问题上立场的一致性,这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入了新的动力、新的信心和新的希望。

海外人士高度评价中俄核能合作

多国人士表示,中俄核能合作展现出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建设性作用。

俄罗斯能源和安全中心主任安东·赫洛普科夫表示,在核能领域,俄罗斯是中国重要技术合作伙伴之一。中俄核能合作项目顺利开工,体现了双方在工业和环保领域合作的务实态度。核电在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俄两国在核能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并向全球推广清洁能源,展现出负责任大国形象。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中国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推动者,在核电等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其他国家有良好示范作用。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有很多经验,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创新和投资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研发非常重要。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认为,大力发展核电是改善中国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这方面,国际合作能发挥积极作用。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副教授安里·沙拉波夫表示,中俄两个大国在核能领域合作,将增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信心。中俄核能合作项目顺利开工,表明中国政府正不断采取措施使用更多清洁能源,也体现出中国始终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英国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表示,核能是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替代能源,对于促进中俄两国绿色发展、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核能相对于光伏、水力发电来说,受地理条件限制较小,适用性比较广泛,希望两国合作能够有更多创新,惠及其他适合使用核能技术的国家,为世界经济绿色转型作出新贡献。

英国萨里大学商学院教授熊榆表示,中俄核能合作体现出两国相互信任、相互依托。中俄都是核大国,本身都具备技术优势,两国通力合作,可以发挥更大优势,解决更多困难,让核能使用更加安全、便利。

芬兰阿尔托大学商学院教授卡尔·费认为,中俄合作潜力巨大。两国核能合作项目顺利开工,表明中国正在采取切实举措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凸显中国对改善自身和世界环境的重视程度。中国正付出巨大努力创造性地探索和扩大清洁能源使用。

(本文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等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