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这个峰会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春节将至,中国同17个中东欧国家举行领导人峰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背景下,无论是携手抗疫、推动复苏,还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同中东欧国家乃至整个欧洲之间共同利益的公约数在不断扩大。这场由习近平主席主持的峰会上,各方凝聚共识,共同擘画了未来发展蓝图。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当天下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这也是合作机制创建以来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会晤。
会上,习近平主席着眼时代发展大势,总结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4项原则,就新形势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提出4点建议。
站在新起点、探讨新思路、提出新倡议、擘画新蓝图,此次峰会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乃至整个中欧关系发展有着重要深远意义。
(一)抓住“时”
当前,全球大灾疫和百年大变局叠加交织。一方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深陷衰退,要想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找到新支点、新动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克服实际困难,举行领导人峰会,正是各国通力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决心的真实写照。
“有事大家商量着办”“让合作方都有收获”“在开放包容中共同发展”“通过创新不断成长”……习近平主席这样总结9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原则。
不难发现,这与中国一贯主张的多边主义原则、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一脉相承。这既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对今后的启迪。
今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此次峰会发表《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北京活动计划》,则为双方下阶段合作明确了方向、规划了路径。
对双方而言,眼下的时机不容错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14亿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将充分释放,为世界创造更多需求、带来更多机遇。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持续发展和开放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强大动能,也将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开辟更广阔空间。
(二)运筹“势”
2020年,中欧关系以双方建交45周年为契机取得重要突破和丰硕成果,双方签署地理标志协定、如期完成投资协定谈判,建立绿色、数字对话机制,合作势头正劲,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乘势而上。此次峰会是中欧一系列重大合作进展的后续,许多具体成果将在合作机制中得到落实。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关系积极发展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习近平主席始终重视同中东欧国家的友好关系,2012年至今,他先后同捷克、塞尔维亚、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领导人会晤,提升中国同这些国家的伙伴关系水平。
疫情期间,习近平主席多次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通话,各方多次表达出尽早会晤的积极意愿。
积极运筹在前,领导人“云聚首”可谓顺应各方意愿、赓续中欧合作大势、因应时代发展潮流。
因势利导。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直面疫情挑战,坚定共克时艰的合作信心”“聚焦互联互通,畅通联动发展的合作动脉”“坚持务实导向,扩大互惠互利的合作成果”“着眼绿色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合作动能”4点建议,丰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内涵、引领规划未来双方合作方向,为双方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注重“实”
“抓落实”“见成效”是中国领导人推动中国同各方合作的一贯风格。
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纽带,中东欧国家是同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的天然伙伴,率先探索跨区域合作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率先实现“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地区全覆盖便是有力证明。
在此基础上,9年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取得了一批实实在在的收获: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万多列,匈塞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等一大批合作项目成果喜人……
2020年 5月9日,满载防疫物资的中欧班列从武汉吴家山站开出,驶往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支援塞尔维亚及周边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果实,惠及不同国家、不同人群,让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实现了助力各自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
此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一系列重要合作倡议和举措: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有关国家提供疫苗;推动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信息中心、中欧陆海快线沿线国家通关协调咨询点;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支持复旦大学在匈牙利开设校区;倡议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论坛……
起而行之、重信守诺,充分体现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务实属性和广阔前景,也表明了中国对深化这一合作机制的高度重视和真挚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