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拓展智能制造合作空间

发布日期:2020-12-24 08:56:15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
鼓励、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与国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展开合作,务实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向纵深发展,利用各种多双边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推进智能制造可以促进经济复苏、带动数控产品和技术发展,也是适应我国人口年龄变化的重要手段以及抢抓新工业革命的重大举措。”12月22日,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原巡视员辛仁周在2020(第五届)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发展与展望论坛上表示,全球制造业正在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辛仁周认为,加强国际合作是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一大方法。“国家间开放合作的纵深拓展为智能制造开辟了新空间。”他说,我国应当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与德国等工业强国合作,推进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发挥国际标准的引领作用。 

辛仁周介绍说,德国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居于“领头羊”地位。21世纪以来,德国颁布了多个高科技战略,全方位引导制造业创新发展,尤其是“工业4.0”战略推出以来,制造业持续向智能化转型,德国装备制造业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 

记者了解到,中德两国政府于2015年5月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标准化工作组自成立以来,已成为两国在智能制造/工业4.0方面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德在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信息安全、无线通信等方面达成了数十项标准互认。 

2020(第五届)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发展与展望论坛由北京市顺义区政府、中国电子学会等主办。论坛期间,北京市顺义区经信局局长兰雄景透露,顺义区正在规划建设北京国际合作产业园中德园区,规划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对标德国三大具有世界性竞争力支柱产业(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电子电气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产业。 

兰雄景介绍说,中德园区依托中关村顺义园、临空经济示范区、赵全营镇北京奔驰新能源汽车、德国威乐水泵等知名企业基础,将构建起步区、配套服务区、拓展区和科教产学研平台的空间格局。围绕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重点在新能源智能汽车、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产业体系方面,与德方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系统管理、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合作。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2020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报告就双方合作作了四点展望。一是数字化催生中德合作共赢新机遇;二是数字治理合作机制持续细化完善;三是产业合作平台赋能作用日益凸显;四是“一带一路”引领第三方市场开拓。 

该报告就促进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是持续推动双方战略的协调对接。推动双方合作机制创新,围绕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入应用,加强规划衔接,提高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的顶层设计水平。 

二是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合作积极性。引导双方企业和民众进一步增进了解,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通过行业中介机构组织企业及相关人员走进中国,以展会、峰会、调研、座谈、沙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供交流和合作平台。 

三是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市场需求,以新基建为契机,深入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数字化研发,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能力。 

四是积极拓展各领域交流合作层次。组织开展中德两国关于工业发展理念的交流和探讨活动,加深对德国企业组织管理形式的理解。学习吸收德国人才培养经验,提高我国高级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考察借鉴德国企业员工在企业中的参与模式,营造好人文生态。 

五是依托“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与国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展开合作,务实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向纵深发展,利用各种多双边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六是探索建立数字化转型评价机制。围绕数字化转型,针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进展中双方开展的主要工作,探索建立科学、公开、客观、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