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重要力量
2020年的疫情使得非洲经济社会面临严峻考验,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了大量医疗援助物资,派出了11个医疗专家组,常驻非洲的46支中国医疗队也积极投入了当地的抗疫行动。与此同时,在非中国企业亦纷纷捐钱捐物,与非洲人民共同抗疫,成为巩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企业纷纷进入非洲投资创业。迄今,很多企业已在非洲度过了十多个年头,对非洲感情深厚,早已视之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当前,非洲受疫情冲击严重,防疫物资缺乏,当地人民生活陷入困难。面对此情此景,在非中国企业感同身受,与当地人民站在一起,积极参加防疫抗疫行动。
一是通过积极为当地捐款捐物、为当地员工提前支付工资、为社区配送食物等方式,解决当地人民生活问题。例如,在尼日利亚,中资企业永星钢铁公司向所在地埃多州政府捐赠了一批价值1.2亿奈拉的抗疫物资,联信盈达先后向当地37家单位捐助了消毒和清洁物资、食品和生活物资。在博茨瓦纳,近500家华人企业和个人3月末共捐款近600万元人民币购买医疗物资捐给当地卫生部门。在安哥拉,华侨华人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募集到了260多万宽扎,为当地困难群众购买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在南非,20余家中资企业5月26日向南非西北省两个社区捐赠了价值一百多万兰特的大米、面粉等生活物资等。
二是与当地合作生产口罩等医疗物资,帮助其提高医疗物资生产能力。4月,埃及欧药公司与中国宁波嘉尚进出口有限公司在开罗纳赛尔城保税区建立了非灭菌医用外科口罩生产线,依靠中国的先进自动化设备,加上中方对生产过程严格把关,生产的口罩品质在全埃及数一数二。该企业预计投入10条生产线,日均可生产100多万只口罩,而目前埃及日均产能只有60万只,将直接缓解埃及市场口罩紧缺的现状。
三是援建或改建防疫医院。在塞内加尔,中国援建的妇幼医院被塞确定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后,中国企业积极配合,很快便完成了医院内部设施的调整及隔离区域改造。在津巴布韦,中国企业在短短10天内便完成了威尔斯金传染病医院的升级改造,使其具备了定点隔离医院的基本条件。在尼日利亚,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急当地之所急,以最快的时间建设好当地最大规模的方舱医院并移交使用。
疫情对非洲经济已造成巨大打击,作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重要的投资来源国、重要的融资方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中国发挥的作用更为凸显。
中国在非洲的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投资巨大。截止到2018年末,该四大行业投资存量分别为147.6亿美元、104.8亿美元、59.7亿美元和50.7亿美元,对非洲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也是非洲农矿产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例如,2013年至2017年,塞拉利昂对中国出口商品总值占塞拉利昂商品出口总额的57%,占南非商品出口总额的17%,占埃塞俄比亚商品出口总额的10%。中国也是非洲基础设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融资方。2000年至2015年,在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对非贷款中,前四大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业、能源和矿业、水和卫生设施及通信业,占比分别是44%、29%、5%和5%。
面对疫情,非洲人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作用。津巴布韦卫生部希望与中方加强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引入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南非最大媒体集团独立传媒发文认为,非洲大陆需要学习中国五大抗疫举措,包括迅速高效的防控措施、先进的病毒检测技术、高效调配医疗资源的能力、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先进的医疗基础设施及科研能力等。曾任尼日利亚央行副行长的莫加鲁发文称,中国展示了如何利用大量人口实现巨大的人口经济红利,如今许多国家都在重新审视自己与中国的关系,这对尼日利亚尤为重要。
总之,正如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院教授 Bola A. Akinterinwa2020年4月在尼主流媒体《今日报》上所阐述的,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给全球的抗击疫情注入了负能量,中国通过对世界各国提供的援助等途径向世界展示出一个大国面对疫情的负责任的姿态。中非应该更紧密地携手合作,让中非命运共同体更为坚固。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非洲经济研究所所长。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转移研究”(16BJY08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