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驻华大使:欢迎中企参与西班牙5G建设

发布日期:2019-11-04 14:23:02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作者:孟庆川,杨舒涵
德斯卡利亚尔表示,中东地区的炼油项目、地中海地区的太阳能发电站、非洲国家的水力发电站,都是西班牙和中国企业可以开展合作的机会。

“中国是个处在巨大变革中的国家,对世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发生在中国的事很可能会影响到西班牙和世界其他地方。”西班牙驻华大使拉法埃尔·德斯卡利亚尔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时表示,“我回国会告诉朋友们的是,我们应该更努力了解中国。” 

作为一名资深外交官,德斯卡利亚尔用宽广的国际视野观察中国的发展,并表达了加强西中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多边主义、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领域合作的期待。 

希望孩子来中国继续学中文 

尽管来中国担任大使刚刚一年,但德斯卡利亚尔对中国并不陌生。多年前,德斯卡利亚尔就曾和家人到北京、上海等地旅游,“中国是一个拥有伟大文明的国家,我们对中国特别感兴趣,想更多了解中国”。 

在德斯卡利亚尔看来,了解中国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学习中文。在西班牙,有5万余人学习中文,参加中文水平考试人数居欧洲第一。同时,有超过4000名西班牙学生在中国留学。德斯卡利亚尔说,今年夏天他的孩子来北京修一门短期课程时开始学习中文,他希望他的孩子未来可以来中国继续学习中文。“如果会中文,与中国人交朋友就会更加容易。” 

西班牙的“中文热”,折射出中国在欧洲影响力的大幅提升。 

德斯卡利亚尔表示,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与日俱增,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近16%,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与15年前相比大大增加了,中国也更加开放了。面对中国的巨变,“西班牙和欧洲要做的第一点就是更多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态度”。 

在德斯卡利亚尔看来,中国增长的经济力量意味着新的责任和贡献。西班牙、欧盟和中国应该加强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公共议题中坚持多边主义,“多边主义非常重要,给世界提供了稳定和安全”。 

西中足球合作有广阔空间 

将中西两国紧密联系起来的不仅有共同的国际责任,还有同样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西班牙人庞迪我将西方天文、历法引入中国,高母羡将儒家著作《明心宝鉴》译成西班牙语;塞万提斯在作品中多次提及中国,不朽名著《堂吉诃德》在中国广为流传……尽管相距遥远,但中西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吸引。 

在德斯卡利亚尔看来,同样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某种相似性——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都为各自灿烂的文化而自豪,都为成为国家的一份子而骄傲。德斯卡利亚尔说,从世界遗产数量看,中国排名世界第二,西班牙排名世界第三。“无论是中国还是西班牙,人们仍然能够在今天的生活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为两国人文交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德斯卡利亚尔高兴地表示,2018年西班牙语已经正式列入中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不仅西班牙语,西班牙时尚、足球等更多西班牙文化元素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两国在足球领域的交流合作尤为引人瞩目,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在中国拥有大批拥趸,效力于西甲皇家西班牙人俱乐部的中国足球运动员武磊也引发广泛关注。“足球对西班牙人的重要性超乎想象,它也是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德斯卡利亚尔对进一步拓展西中两国足球合作的空间充满期待。他举例说,不久前,西甲昆明国际足球学校举行了奠基启动仪式,这所全日制国际足球学校建成后将引入西甲青训教学体系,助力中国青少年足球素质提升。 

西班牙驻华大使拉法埃尔·德斯卡利亚尔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 (摄/海外网 孟庆川) 

抓住机遇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中西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来源于文化的不断交融,也因为务实合作的不断密切。 

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就将古都长安同西班牙的塔拉戈纳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在驼铃声中穿越亚欧大陆来到西班牙。今天,连接义乌和马德里的中欧班列,成为新时期的“钢铁驼队”。德斯卡利亚尔说,中欧班列让中国与欧洲之间不靠海运和航空,也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通过“一带一路”,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与欧洲同属亚欧大陆这个事实。 

德斯卡利亚尔表示,互联互通意味着西中之间的资金、人员、货物往来将更为活跃。目前,中国是西班牙在欧盟外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企业在新能源、环保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有巨大潜力。德斯卡利亚尔举例说,西班牙欢迎中国企业参与西班牙5G网络建设,“5G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和中国企业合作”。 

中西两国的务实合作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惠及更多国家人民,共同拓展第三方市场是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德斯卡利亚尔表示,中东地区的炼油项目、地中海地区的太阳能发电站、非洲国家的水力发电站,都是西班牙和中国企业可以开展合作的机会。“西中两国合作潜力巨大,我们要把握住这些机会。” 

(文/人民日报海外网 孟庆川 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杨舒涵) 

本文系人民日报海外网“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出品,特别鸣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