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投资新方向:消费!

发布日期:2019-05-27 09:22:51来源:晨哨并购作者:
中国投资者也可以寻求日本的消费升级标的在中国落地,投资日本旅游、连锁酒店、医美、化妆品和文娱板块。

近年来日本正值新一轮产业周期轮替,为中国企业赴日本投资并购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中日之间一直存在着产业分工的差距,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家电、半导体、汽车行业都随着日本产业周期的变化受益颇多。另外,二战后的一批日本企业家进入70岁,面临着后代企业家精神消退,没有接班人的问题。同时,这几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日政治经济关系改善,优化了中日之间的投资环境。这三者构成了中国企业投资日本的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个背景下,晨哨集团联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举办了主题为“日本产经周期轮替与中日产业并购新机会”的沙龙活动。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内地企业赴日投资并购交易达59宗,为五年来新高。不过相比之下,美国仍是日本最大的投资来源国,远超中国内地对日投资规模。同时,“即便是在亚洲对日本的投资中,中国内地也是排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之后。”在5月23日举办的沙龙上,Bit World Japan Investment株式会社合伙人杨圣浩如是说。

从政策上来看,2015年以来,日本通过多个举措强化对外资的吸引力:运用“国家战略特区”进行制度改革,同时指定了41个“地方活性化综合特区”; 创设新技术等的实证制度——“沙盒制度”; 创设“日本版高级外国人才绿卡”; 增加店铺、公共设施的外语标识,加快设置免费公共无线LAN;充实来自海外学生的教育环境,加强应对来自国外企业的咨询。

但是,紧随欧美脚步,日本近期也在酝酿升级对于外商投资的审查。5月9日,据日经新闻报道,日本正在酝酿收紧外商投资审查,报道称日本财务省和经济产业省将于2019年年内,将包括手机、电脑、半导体等制造业及软件开发等信息技术相关的20个行业纳入外商投资管制范围,若政府判断涉及前述领域的外商投资带来国家安全的风险,那么政府将阻止该投资,以此来防止技术外流和加强网络安全的保护。

在此情形下,中国企业赴日本还有哪些行业可以投,该如何去投?

消费主导,“曲线救国”

美国一直不希望日本和中国走太近,所以日本的先进制造业、高端技术不卖给中国人。旭东资本创始人、海通证券前副总裁宫里启晖认为,中资赴日投资并购从消费行业入手较好。

杨圣浩认为,中国投资者可以收购或者自建核心城市如大阪、东京等地的核心地段房地产后,卖给亚洲客户。日本国内买房投资较为理性,民众普遍认为房子是拿来住的,同时,稳定且较高的租金回报构成日本房产的主要投资吸引力。东京作为日本经济文化交流的集中地,人口为净流入,净回报率在4-6%之间,房产容易出租和转手,是最好的投资地。

此外,中国投资者也可以寻求日本的消费升级标的在中国落地,投资日本旅游、连锁酒店、医美、化妆品和文娱板块。随着大量中国游客不断涌入日本,一方面对于旅游服务、连锁酒店等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日本优质的消费品牌如医美产品、化妆品等也引起中国消费者的极大热情。日本国内消费行业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非常适合中国企业借鉴,而且从经济和人口的角度来说,当前正在日本市场发生的,未来十几年都会在中国市场发生。

宫里启晖认为,从日本盛产的优质消费品牌和极致人性化的服务里可以看到其发达的制造业的影子,他举了几个例子。一家日本小公司用40年的时间研发出一种技术,可以在降低盐的盐分,使其更健康的前提下,不改变食物的美味;日本的冷链技术很发达,有东京银座的商户将食物做好后,通过飞机冷链运送至迪拜,迪拜的客人吃起来其口味和在东京银座现场吃没有差别。这背后都是日本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的支撑。

而真正代表日本产业实力的,正是制造业。由于政策限制,中资投资日本高端制造业仍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对此,宫里启晖表示,中资可以选择“曲线救国”,去收购一些日本不是高精尖的技术和处于三四级梯队的公司或者技术,消化吸收再进行创新性改造,从而实现赶超。这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国企业的制造业实力。

少数股权“牵手”优秀标的

有了这些目标行业,怎么投也是需要赴日中资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国企业赴日本投资,首先要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难,”开弦资本管理合伙人、日本瑞穗金融旗下New Frontier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合伙人/投委会委员张平结合自己15年的日本投资经验,认为作为资本是更倾向于少数股权收购。日本公司对于中国企业始终是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同时,从文化上来讲,公司控制权交出去对于公司的所有者来说很“没面子”。而少数股权收购不会深入日本公司,也不会干涉他们的经营,通过少数股权投资,给他们带来一些资源,帮助他们把公司的业绩做好,这样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杨圣浩提出,如果中资企业想要控股日本上市公司,装入普通的资产,然后通过市值提升获得整个资本收益,同时再获得产业收益,这是需要先付出后收获的,而且很多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没有办法简单复制到日本市场。日本好标的很多,但是不会轻易卖给中国公司,还是需要先付出代价。好的日本企业从来不会接受一家没有在日本有过投资合作的中国企业的入股,所以如果想要达到最终的目标,中国公司可以走走“弯路”,先做一个整体的布局,甚至是一个三五年的培育,包括一定的投入,最后才有机会“牵手”优秀标的。

张平还指出,股权投资基金在日本的业务开展非常需要当地的人脉与知识,日本是全球接受国外资本投资比例相当低的国家,尤其是在日本一级市场,很少有外资PE做成功,贝恩资本算是为数不多做的不错的,但这也与早年日本瑞穗证券和贝恩创立了日本产业合伙人株式会社这个本土投资机构密不可分。另外,从最近的案例来看,KKR和三井物产联手收购Panasonic Healthcare也是也是一个典型的外资PE与本土机构的深度合作。由此可见,日本投资的成败和多大程度上去调动团结日本本土资源这一点非常有关系。

文化差异大,投后整合“繁”

日本虽然和中国距离上很近,生活习惯上也比较相似,但是中日之间还是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这体现在投后管理中要注意的诸多问题。

日本人的国民性是礼貌、细腻、认真,而且日本人在待人接物方面非常注重别人的想法,待客之道是做的十分细致。日本人可以很容易跟人一起喝酒聊天,相互你来我往,很容易成为朋友,但是成为日本人真正的朋友却很难。这就需要企业请专业的、深耕日本、真正懂当地市场的人去管理公司。

日本企业实行“终身聘用制”,这要求中国老板对待日本员工的方式与在中国有所差别。有中国老板在收购日本企业后准备更换社长,因为中国老板认为原来的社长不太适合带领企业继续发展。但是他们并没有将这个社长辞退,而是安排了高层的一个闲职,保证其薪水不变,只是没有实际的权力,原因在于一旦这个社长被辞退,其竞争公司或同等规模的企业不会愿意去聘请他,其职业生涯就结束了。而这样的安排既给了原来的社长“面子”,又能够让公司保持健康发展。

张平对中日企业的文化差异有实际感受。在给被控制的日本企业的员工发期权时,有三个员工表示不接受,即便中国管理方一再强调这是他们应得的报酬。后来谈心才知道,日本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股票会导致贪婪和破产,不能碰。他们觉得有了股票之后可能会就去开一个股票账户,把钱往股票账户里一放,肯定控制不住,输的概率就会大。后来中方管理层表示理解,但是这在中国公司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事情。所以在投后激励员工时,要考虑期权发放的时机和方式,不要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来行事。

日本企业上下等级森严,管理层和中层、下层干部差距很大,一个中国老板来控制这个日本公司,从管理层层面到股东层面到上下游层面都有很大的风险。上下游关系、客户、股东都会说,这是一家中国人的公司,所以控股前控股后有很多安排要考虑到。杨圣浩认为,越是优秀的日本企业越是不太容易接受被中国老板控股这个事实,所以如何巧妙地,让人舒适地让日本管理层及员工接受这个事实,也是需要周密的准备和细心的安排的。

此外,张平指出,在对日本企业进行投后管理时,最好不要聘请外部顾问,因为外部顾问跟公司利益不一致,容易导致失控。控股型收购最好是有对这个行业和市场极其了解的内部团队去管理,否则很有可能最后以失败告终。

现场嘉宾普遍认为,中国公司去日本收购,并不是代表着它自己一家,而是代表整个中国,如果失败,或者作出不诚信的举动,会在日本业界心中造成很坏的印象,这样以后的中国公司去日本投资并购就很会越发困难。所以中国公司去日本投资并购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准备,日本市场的机会很多,日本企业也有很多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地方,但未来的路在何方?这还需要中国企业慢慢摸索。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