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研究显示中企改变海外并购策略 西方成见或被打破

发布日期:2019-04-10 11:32:03来源:德国之声中文网作者:
据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最新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近些年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更加看重于被并购企业的规模而不是其盈利能力,因此中国企业凭借这一点往往能够在竞拍中取得成功,而这与之前广为为流传的“中国企业依靠国家补贴出高价排挤其他竞争者”的截论调截然相反。

4月9日,据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据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最新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近些年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更加看重于被并购企业的规模而不是其盈利能力,因此中国企业凭借这一点往往能够在竞拍中取得成功,而这与之前广为为流传的“中国企业依靠国家补贴出高价排挤其他竞争者”的截论调截然相反。

报道称,该研究报告是研究人员通过对2002年到2018年间,全球92个国家所进行的超过7万桩跨国企业收购案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其中有1,900个案例的收购方来自中国,而在被中国企业收购的企业中有171个企业是来自于德国。

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所收购的企业在资产规模方面要比其他国家投资者收购的平均高出7倍,但它们的平均负债率也相对高出6.5个百分点并且在收购时这些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几乎接近于零,相比之下,其他国家投资商在收购时往往更加看重被收购公司的盈利情况。

于是Ifo得出这样一条规律,即中国投资者喜欢收购价格相对"低廉"的企业,而近些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屡遭质疑,不少批评者认为中国企业是拿着国家的补贴去出高价,进而达到排挤其他竞争者的目的,因此该报指出,这份报告有助于澄清国外针对中国投资者的成见。

此外,该报告指出,中国国企海外并购的主要目标在原材料和农业领域,而相比之下,中国私企更偏向于电子,机械制造以及汽车制造等领域,不过自从2015年北京公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后,中国国企对于其他领域的收购兴趣也有所增强并且具有较为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德国官员:没有理由恐惧中国对此,Ifo研究所所长菲斯特(ClemensFuest)表示,中国投资者之所以偏好那些负责较高、盈利较差的企业,可能是出于长期投资的考虑,或者是为了从中国国有银行那里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而中国国有企业的收购更为侧重将政府的战略经济政策付诸实践,即“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2025”。

据了解,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目前已抵达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并将于4月9日在那里出席中欧峰会,8日他在德国《商报》刊文称,中国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希望看到一个团结、繁荣的欧洲。

但就在峰会召开前夕,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欧盟领导人不会像美国领导人那样在公开场合展现对华强硬立场,但是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在今年3月欧盟发布的战略公开信中,已经将北京描述成“系统性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美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已经变得更为紧张,4月8日美国贸易代表提出一份欧盟产品清单,其中包括大型商用飞机,飞机零部件、乳制品以及葡萄酒等产品,未来美国打算对这些产品加征关税。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