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并购观察—美国第六次并购潮将终结?

发布日期:2019-03-07 10:36:58来源:走出去智库作者:
在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五次并购潮,每次并购潮以后都伴有反垄断机构对大型综合企业的拆分或企业的主动剥离,同时整个商业大周期走向终结。

近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宣布,将成立一个特别工作组,对美国科技市场的竞争行为进行监控。并且FTC官员一直在考虑对Facebook处以数十亿美元的罚款,原因是Facebook多次违反了两家机构在2011年达成的一项隐私协议。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针对Facebook、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垄断调查亦面临巨大压力。美国数个游说团体认为,罚款不足以让Facebook对消费者数据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并要求FTC强制Facebook分拆旗下Instagram和WhatsApp。这些团体认为,Facebook太大了,无法充分兼顾其三大应用的所有用户数据。

要点

1、在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五次并购潮,每次并购潮以后都伴有反垄断机构对大型综合企业的拆分或企业的主动剥离,同时整个商业大周期走向终结。

2、从历史上看,并购潮的终结有多个影响因素:经济周期结束、民众反弹以及监管出手。

3、每一次的并购、反垄断、拆分的轮回,都伴随着美国产业的推陈出新:从第一次的钢铁石油、第二次的汽车……到最近一次的互联网大平台,美国的产业结构都出现了调整和“升级”。

正文

成立于1914年,旨在促进消费者保护和消除垄断等商业行为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除了正在准备对脸书的巨额罚款外,近日又宣布成立新的工作小组,来“研究”科技公司正在各行各业进行的大规模并购,并要“回溯”此前的大规模并购是否造成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一举措离拆分大型科技公司又近了一步。

在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五次并购潮,每次并购潮以后都伴有反垄断机构对大型综合企业的拆分或企业的主动剥离,同时整个商业大周期走向终结。

如今的第六次并购潮,是否又将重演历史?

美国史上五次并购潮

美国史上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并购潮莫过于1897年至1904年的第一波。当时发生了2696起并购,仅在1899年就有1125起。1903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紧接着股票市场下滑,第一次并购潮随即走向终结。

这一时期的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也是托拉斯一词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托拉斯:是指在一个行业中,通过生产企业间的收购、合并以及托管等等形式,由一家公司兼并、控股大量同行业企业来达到企业一体化目的的垄断形式。)而具有传奇色彩,至今仍家喻户晓的大公司在第一次并购潮中获得了垄断地位,包括:美国钢铁集团、杜邦公司、标准石油、通用电气等,在各自领域中占有60-90%不等的超级市场份额。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并爆发了大规模的抵制托拉斯的群众行动,随后美国出台了一些列的反托拉斯法案,1912年经过6年旷日持久的诉讼后,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将标准石油公司分成38个互相竞争的小公司,该时代正式落下帷幕。

但历史很快在一战结束后开始重演,从1922年开始美国并购量就开始缓步上升,1926年-1929年年间高峰时共发生了4000起并购。但碍于已经存在的反托拉斯法律体系的制约,第二轮并购潮主要以纵向兼并为主,这一次的代表是上下游产业链超长的福特汽车,其收购了涉及焦炭、生铁、钢材、铸件、锻造、汽车零部件、玻璃、塑料、橡胶、轴承、发电器、蓄电池等一系列与汽车相关产业公司的收购,并涉足全国运输体系和汽车销售网络。

1929年大萧条到来,第二轮并购潮结束。在这一时期的纵向并购中,福特等公司做得更加聪明:其让美国人开上了廉价汽车,提高了工人工资和生活水准,福特等公司并未像第一轮并购潮中的标准石油一样成为“目标”。但随后来临的大通缩让福特整个纵向整合体系成为巨大负担,大量裁员和剥离在1932年造成了5人死亡60人受伤的“福特大屠杀”时间(当地警察和福特雇佣的“保安”向是为员工开枪扫射),最终结局并不光彩。此后福特进一步“主动剥离”了庞大的产业链。

第三次并购潮发生在二战结束后的60年代中期,并在规模和数量上创造了新的历史:仅1967年-1969年三年就发生了13544起并购,规模超过了1亿美元的并购每年达20件以上,此前每年仅有一两件。

60年代是美国反垄断最严厉的时期,导致横向和纵向并购的数量受到限制。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国公司走出了多元化并购的道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数据显示,1968-1978年间,多元化并购数量占比近80%。1968年末,2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控制了美国60%以上的工业总资产,相比之下这一比例的资产在1941年由1000家公司控制,但单个来看个具体行业,行业集中度却并没有显著提高。

这一时期美国出现了一批业务范围极其广泛的集团企业,包括LTV、Litton Industries、ITT等。这些名字现在看来时如此陌生,就知道最后发生了什么。以Litton为例,这家以电子产品为主业的公司最后旗下由造船厂、微波炉制造商、油田等一堆看起来不相关联的产业公司,这些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被公司“主动剥离”。第三轮并购潮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落下帷幕。

第四次并购潮贯穿整个80年代,总并购件数高达23000起,金额超过1.3万亿美元。里根上台放松政府管制,特别是金融管制是最直接的诱发因素。此时各个行业的兼并呈现百花齐放的自由态势,最突出的特点是金融公司使用垃圾债的杠杆模式“小吃大”,如资本金不足20亿美元的KKR吃下250亿美元的RJR。金融公司的并购对象主要是利润下降和公司治理不佳的企业,收购后整顿再卖出。这一模式也注定了最后行业“集中度”会自动下降,本轮并购最终以1989年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受到98项指控而落下帷幕。

第五次始于90年代至互联网泡沫破裂。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强强联合”、跨国并购,并以此加强其在全球的垄断地位。

第六次并购潮将终结?

所谓第六次并购潮主要是以科技公司主导。

谷歌已经从搜索服务提供商通过收购将自己变成了“伞形公司”Alphabet集团;亚马逊从在线书商变成了最大在线零售商、最大云服务提供商、最大有机食品超市连锁、拥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报之一,并在向药房、物流、航天业伸出触角;脸书将Instagram和WhatsApp两大数忆级用户体量的社交媒体收入囊中;微软将Skype、Github、LinkedIn等吃下。

除了美股头部的科技公司外,老牌科技公司也没闲着:戴尔以670亿美元收购易安信、IBM340亿美元收购Red Hat、思科37亿美元收购AppDynamics……

在一定程度上第六次并购潮是上一次的延续:强强联合并加强全球的垄断地位。

从历史上看,并购潮的终结有多个影响因素:经济周期结束、民众反弹以及监管出手。

从目前来看,这三大因素都在开始起作用:本轮经济周期已经长达10年,末期“症状”越来越明显;民终开始对大型科技公司出现反弹,不管是对脸书和谷歌的用户信息泄漏和利用,还是对亚马逊的反感,这种反弹随着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将愈发强烈;而监管也开始蠢蠢欲动。

从历史上来看,监管以反垄断的名义出手抑制甚至拆分大公司在很大程度上都在相应民众诉求,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更本质地是协助整个美国经济进行动能转换,原来的大公司影响力并未被削弱,但同时会给新的经济动能腾出发展空间,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如标准石油公司虽然被大卸38块,但其“子子孙孙们”如今不仅在美国,全世界的石油领域都留着它们的血液;当年被拆分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结果”与标准石油公司也如出一辙;而在历史上那些被剥离出来的公司,如今在各自的行业中仍是翘楚。


每一次的并购、反垄断、拆分的轮回,都伴随着美国产业的推陈出新:从第一次的钢铁石油、第二次的汽车……到最近一次的互联网大平台,美国的产业结构都出现了调整和“升级”,这些被拆分的公司经过竞争、聚合、拆分后成为世界一流公司继续在全球“统治”着各自的领域,同时为未来的新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从这一点来看,第六次并购潮不仅或即将结束,而且是必须结束。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