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的绝佳试验场”

发布日期:2025-07-10 10:29:36来源:国际商报作者:白舒婕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这句话已成为跨国公司的广泛共识。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这句话已成为跨国公司的广泛共识。

为什么中国意味着“机遇”?采访中,受访跨国公司高管一致认为,中国市场的规模、韧性和创新活力等优势为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依托,中国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低碳发展等领域展现出的强大活力,也为跨国公司带来了广阔发展机遇,让他们实现“在中国、为中国、惠全球”的共赢发展。

6月29日晚从浦东机场下飞机后,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在上海度过了忙碌的3天:出席霍尼韦尔首届中国增长峰会并发表演讲;与中国政府代表、行业合作伙伴见面,共商下一步合作计划;以发言人的身份,向媒体介绍企业在华研发、制造、运营等情况,并传递霍尼韦尔持续深耕中国的坚定信心……

在余锋看来,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挑战,跨国企业不能被不确定性所困扰,而是要专注于那些可以把握的确定因素,明确有哪些可以做的事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于霍尼韦尔而言,中国经济和中国市场的“确定性”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有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完整的产业配套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余锋在列举中国市场的核心优势时强调,中国始终是霍尼韦尔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当前,中国正聚焦新质生产力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为霍尼韦尔创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绝佳试验场。”霍尼韦尔中国首席技术官施伟说,“我们致力于将自动化、未来航空和能源转型三大业务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立足本地的产品开发和创新,携手中国合作伙伴建立行业生态圈,共同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面对中国智造和企业创新的快速崛起,跨国公司看到了更多合作共赢的机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琳透露,今年一季度,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对70家会员企业进行调研,近70%明确在2025年及今后会加大对华投资,其中有超过78%的企业将重点投资聚焦在研发领域。

“在中国,我们才能更懂中国市场,更好地与产业链上的企业共生发展。同时,在中国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为中国创新、为世界创新。”来自德国的依必安派特集团首席销售官及执行委员会成员唐博说,集团新推出一款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开发的冷却通风产品,却受到全球市场的欢迎,现在匈牙利工厂也在生产该款产品,和中国工厂一起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

近日,总投资140多亿元的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在上海正式开工。这是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汽车品牌,标志着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已从“制造车间”升级为“创新枢纽”。

丰田汽车社长佐藤恒治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的电动化进程,将深刻影响雷克萨斯的转型轨迹。该项目将实现雷克萨斯品牌在中国从纯进口到本土化生产的转变,也将让雷克萨斯更加适应全球汽车市场的需求变化。

“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我们非常欢迎客户提出各种要求,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产品的创新升级。”余锋说,“霍尼韦尔与陆家嘴集团、外高桥集团在智慧建筑领域开展合作,与盛虹石化、东明石化在智能工业领域达成合作,可以说我们与中国企业携手并进、一同前行。”

与中国同行,本质上是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韧性与潜力的深度认可,这也体现在外资在华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上。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5月,电子商务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46%、74.9%、59.2%、20%。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蓓文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跨国公司通过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市场,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同时,中国企业可以借助外资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升级。从中国市场本土化需求出发,跨国公司内部创新协同与外部生态链联合创新,将创新产品和创新经验推广至全球,可产生“1+1>3”的倍增效应。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