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在挑战中韧性上扬
6月23日,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柬埔寨分公司收到老挝石灰石矿开采项目中标通知书。
6月24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CNOOCHongKongHoldingLimited与哈萨克斯坦能源部及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Zhylyoi区块油气勘探与生产合同。
6月25日,中国电建与埃及国家电网公司正式签订东伊斯梅利亚至扎加齐格500千伏输电线路标段二和标段三项目EPC合同。
近期,中国企业海外“接单”的好消息频频传来,预示着行业的向好发展趋势。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其中,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表现更加亮眼。
日前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5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的5989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达4426.1亿元,同比增长3.5%。对外承包工程方面,1—5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450.8亿元,同比增长6.6%,新签合同额7090.8亿元,同比增长14.4%。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哲表示,从整体数据看,1-5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3%,这说明在全球政治经济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对外投资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企业出海更趋务实,积极在实体领域投资布局,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
“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均实现增长,表明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力依然强劲,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尤其是新签合同额的快速增长,为未来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建设’的认可。”张哲说。
从市场看,中国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合作更加热络。据商务部统计,1—5月,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115.1亿元,同比增长22.2%。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6102.7亿元,同比增长22.1%;完成营业额3635.2亿元,同比增长5.1%。
张哲认为,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市场投资合作规模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环境正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旺盛,市场合作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市场的投资信心不断增强,投资意愿持续高涨,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合作也将持续走深走实。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国际投资规则深度调整,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更复杂的外部环境,需应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张哲向国际商报记者介绍道,一是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带来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且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风险高企,局部地区军事冲突加剧等因素给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二是发达经济体外资安全审查收紧影响中企海外投资并购。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不断加大外资审查力度并扩大审查范围,如美国正式实施《对外投资审查最终规则》、发布《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欧盟通过新版《外国投资审查规则》等,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将受到门槛提高、成本上升等不利影响。三是数字和绿色产业非贸易壁垒增加给中企带来挑战。随着数字化和能源转型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本国产业发展。虽然中国企业在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领域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随着非贸易壁垒的增加,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也在日益严峻。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风险与挑战呢?张哲建议,政府与企业应协同发力,积极应对。对政府而言,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持续出台鼓励性政策,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重点区域的投资合作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风险预警等优质公共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的桥梁作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保障。此外,政府还需推动完善双边和多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为对外投资合作创造更加稳定、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企业而言,则需全面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加强合规管理,灵活调整投资策略,优化投资布局。同时,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技术优势和创新实力突破非贸易壁垒,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推动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