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加兄弟”,中越人文交流情更亲
在中越建交75周年暨“人文交流年”的时代画卷中,一部聚焦边贸的电影《边海》徐徐展开,以光影艺术诉说着中越民间交往的温暖故事。在边境山水间,青年共舞着,非遗与科技交织着,共同奏响起一曲优美的文化乐章。中越两国凭借文化、旅游、教育、数字创新等多维度的人文纽带,为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让人文相亲、民心相通推动着两国经贸合作再升级,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
开展多样式人文交流
在一场场中越人文交流活动中,中越边贸互动也在频繁进行着。2025年3月,中国(龙州)·越南(高平、谅山)边关“春龙节”活动暨中越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在广西龙州县天琴壮寨景区举行;4月15日,广西崇左“三月三”非遗美食市集暨中越边民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在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跨境街亮相。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中越多样文化的生动展示,也是中越边民开展互市贸易的场所。近年来,从边境进入中国的越南榴莲、芒果等单品交易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仅崇左市水果进口额就高达293.7亿元。与此同时,双方游客在交流频繁的活动中渐渐开启两国文化之旅,激活了中越跨境文旅经济。
红色文化作为特殊的信任载体,承载着两国深厚的历史情谊。今年,滇越联合推出“胡志明足迹”红色研学线路,串联起云南蒙自胡志明故居、广西龙州起义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吸引了大批两国青年重访革命历史。此类项目将政治互信从官方层面延伸至民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认同氛围。据统计,2024年靖西“越盟”办事处旧址共接待中越研学团队及旅游团队120多个,游客量约达8000人次,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教育合作为两国经贸往来输送专业人才。目前,越南全国已有50多所高校开设中文系或中文专业,中文教育蓬勃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本土教师培养,河内大学孔子学院今年计划组织约80位越南中文教师前往广西师范大学进行研修培训。广西凭祥诗远职业学校更是建立了中越跨境女性创业孵化基地,开设电商运营、跨境物流等专业课程,已成功输送2000余名专业人才,开发上千个定向岗位,形成“培训—孵化—就业”的完整链条,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发展创新型经贸合作
跨境旅游成为中越推动边贸新业态发展的重要引擎。自2024年10月15日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正式运营至今年4月,已累计接待中越跨境旅行团2199个,游客达33316人。今年2月,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旅检通道的正式开通运营,为中越跨境交流和旅游增添了新的活力。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多,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有力促进边境地区的商业繁荣,为当地企业和商家带来更多的商机与可观的收入。
通过举办数字经济人文交流活动,中越产业合作迎来了更多创新模式。在电商直播领域,凭祥市的跨境电商直播基地通过开展中越青年创业交流沙龙,初步打造了“青创直播+跨境电商”的全新模式,为当地电商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智慧协作方面,崇左市联合越南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对话,积极布局AI在跨境电商、智能物流等场景的应用,推动传统水果贸易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
在人文交流带动下中越经贸活动更显活力。数据显示,中越双边贸易额已连续四年突破2000亿美元,2024年更是达到260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今年1至5月,中越双边贸易额达1126.2亿美元。如今人文交流不仅是经贸合作的“润滑剂”,更有望成为推动区域产业链升级的核心“操作系统”。可以看到,更多的中越人文合作在助力崇左的榴莲贸易迈向智慧农业,更多的人文交流,如天津大学全球南方研究院与越南高校共同开展数字经济规则研究,在指引中越经贸携手走向未来。
随着两国教育领域交流的持续深化,精通两国语言、熟悉双方市场与文化的专业人才将不断涌现,为经贸合作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在文化产业合作上,影视、动漫、音乐等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挖掘两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够增进两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还将带动相关文化贸易的繁荣发展。在旅游合作方面,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跨境旅游将变得更加便捷多样,吸引更多游客往来,进而带动旅游消费及相关产业发展,为经贸合作开辟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