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中国外贸的民企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民营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奔向全球大市场,成为中国外贸领域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数据是最有力的印证——今年前4个月,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8.05万亿元,同比增长6.8%,比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47万亿元,同比增长8.1%;进口2.58万亿元,同比增长4.2%。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民企实现高质量出海,需政企同频共振。企业当以创新业态、开拓多元市场、深化集群合作为支点,提升全球竞争力;相关部门应在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多维度协同构建发展合力,助推民企出海行稳致远。
民企破浪出海韧性显
走进山西嘉世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正在组装、调试数千台即将发往各地的擦窗机器人,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从内贸起步,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已拥有140项专利,并远销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给外贸企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出口面临一定的压力。嘉世达机器人积极求新求变,应对出口变局。该公司董事长牛立群向国际商报记者介绍,今年,嘉世达机器人围绕“智能+清洁”核心战略,从产品到拓展国际市场方面都做出系列创新和调整。“持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推出全新一代智能擦窗机器人‘洒拖W3Pro’,该产品凭借更强的算法能力和感知系统,深受海外市场欢迎。在第137届广交会上,该产品吸引了大量来自欧洲、中东、拉美等地采购商的关注,现场成交意向明显提升。”
“同时,公司积极开拓中东、东南亚和中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新兴市场。例如,在2024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重点推广的智能擦窗产品,收获了德国、波兰、沙特等地渠道商的合作意向。”牛立群说,今年一季度,嘉世达机器人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明显,特别是中东市场同比增长超过80%。
广东雷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展现出灵活应变的策略调整。公司外贸部销售总监叶得塔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第137届广交会期间,企业主动优化参展模式,从往届“开放式多品类齐推”转向“小而精、多而专”的精准化路线——不再主推生产难度大、成本高的大尺寸音响,而是聚焦拥有外观专利的小尺寸便携音响,以差异化产品切入细分市场。
“随着近期中美关税政策趋稳,市场活跃度正逐步回升。我们仍看好欧美市场潜力,未来将在巩固现有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全球市场布局力度。”叶得塔特别提到,广交会参展费用减半等政策红利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政府稳外贸的决心,“我们将以更精细化的筹备对待每一场展会,珍惜每一次与国际客商对接的商机。”
这些民营企业的出海实践,正是中国外贸强劲韧性和活力的生动写照。
政企协同发力动能足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国际经贸研究室主任张宇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民营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具有强大的韧性。“这种韧性一方面来自于民营企业近年来的创新发展,在新产品、新业态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不断实现突破;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在面对不利外部冲击时能够实现迅速调整。”
张宇表示,近年来政府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所给予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关的制度创新也增强了民营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为民营企业及时应对环境变化、调整经营策略提供了发展空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为支持民营企业应对外部挑战提供了政策指引和支持。
同时,各地亦多维发力,为民营企业出海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助力民营企业深耕海外市场。山东省实施“万企出海鲁贸全球”国际市场开拓行动,加大境外展会场次和密度,搭建国际营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出海能力;深圳推出稳外贸十条政策,支持企业线下线上开拓市场,实施境外重点展会支持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展位费资助、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支持等。
受访专家认为,要持续释放民营企业在外贸领域的潜力与活力,进一步激发其作为外贸“主力军”的更大效能。张宇建议,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需协同发力。“企业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巩固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创新贸易业态,通过充分利用跨境电商、推动制成品贸易服务化转型等业务模式灵活应对外部冲击;积极开拓新的贸易合作伙伴,扩大市场范围,分散经营风险;加强企业间合作,形成集群发展模式,增强经营韧性。
张宇强调,各地各部门应注意通过深化改革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保险税收等扶持力度;完善外贸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贸促会、行业协会以及各类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作用,深入挖掘各类贸易展会的内在价值,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