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内外贸一体化大有可为
这段时间,不少企业可谓经历了“过山车”。
首先是遭遇了高关税的巨大冲击。不少外贸企业受到影响,一度出现了订单取消、库存积压、产品滞销等情况。随后,从政府部门、各经营主体到消费者,各方均积极行动起来。电商平台为外贸企业开辟内销“绿色通道”,消费者纷纷购买出口美国的优质番茄酱,大码出口服装摇身一变成为国内年轻人Cosplay的道具,中国更强的国内大循环、更劲的国内大市场,成为消纳出口受阻产品、消除燃眉之急的托底所在。
一时间,“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成为热词。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提供了抵御外部冲击的战略纵深。不断提速的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则让企业增强了发展韧性与抗风险能力。这些,都成为“中国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的生动注脚。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的信心与底气,加上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促使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能够重新坐回谈判桌前。5月10日—11日,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举行,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业界乐见的结果,对稳定全球经贸秩序带来了积极影响。不少企业松了一口气,开始纷纷抢抓90天“窗口期”,加快接单节奏。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这几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深刻认识到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并非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权宜之计,而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中国就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进行了相关部署。这几年,不少企业同步开展内外销业务,许多障碍正在逐步破除。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内外贸一体化,打开的是国内市场与外贸产品之间的“供需对接”窗口,释放的是内需增量空间。长期以来,外贸企业瞄准的是海外市场,迎合的是国际消费者偏好。多种原因之下,国内消费者难以触及优质的出口产品。但这些年,在供给侧,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不断跃升;在需求侧,国内消费升级潮涌中,一些潜在的消费“蓝海”正在显现。新的供需对接正在被挖掘、被激活。例如,老龄化的来临让很多原本出口欧美日韩的适老化产品受到国内追捧,宠物经济的兴起让不少专注海外市场的企业发现国内商机。
越来越多具有战略眼光的外贸企业,深谙出口转内销绝非简单清库存,正在针对国内市场调整策略、精准品牌定位,推出更多好产品——有的外贸企业通过电商内销出口级盘子,仅6小时销量就突破4万件;义乌欧洛德日用品在微信小店单日销售额破百万元;房车、户外装备、露营产品等外贸优品在国内热销,正在助力打造新的消费场景,为中国的消费升级再添一把火。
内外贸一体化,破除的是国内外标准规制的差异,激发的是制度型开放的巨大活力。多年来,外贸企业想做国内市场,往往面临国内外在税收政策、结算模式、标准认证体系、监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一直希望国内的信用体系更成熟、支付更便利、标准更统一、与国际更接轨。这些年,上述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未来随着中国持续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国内营商环境的磁吸力也会更强。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在国内、国际市场之间灵活切换,其发展韧性也将进一步提升。
更要看到,这段时间,在商务部和各地商务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下,十余家电商平台直击外贸企业拓内销缺渠道、缺经验、缺资金等痛点,打出系列组合拳,包括开设绿色通道、新商激励、流量扶持、费率优惠等措施。这也为助力很多传统外贸企业快速打开国内市场、畅通内销渠道搭建了“快车道”。
……
当前,各种内外贸一体化实践正在持续展开,国内大循环的活力不断被激发,展现出更多的增量空间。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强调要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为我们坚定信心、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纵深发展锚定了方向。
放眼未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不出国门尽享全球臻品,更多领域的国内外标准将渐成水乳交融之势,数以万计的贸企在全球大市场竞争中百炼成钢,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韧性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