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驼铃,奏响经济共同体新声
去年7月,中国正式接任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肩负起引领区域合作迈向新高度的重任。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亚在多领域的项目合作更以爆发式的态势推进,成为国际合作领域中熠熠生辉的共赢典范。
近期,一系列经贸大消息彰显出中国与中亚国家深化合作的蓬勃活力。4月,中西部地区密集开行常态化运至中亚地区的货物运输班列:4月11日甘肃兰州开出“中吉乌—阿”铁公联运国际班列,4月12日湖北武汉开出中亚班列(武汉)常态化开行的首趟班列,4月13日四川成都开行固定时刻中亚班列,4月20日重庆首次发行图定中亚班列。进入5月,中国于中亚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再现新突破:5月9日,上海数据交易所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数据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跨境数据流通与协作的创新模式,为区域数据生态的开放与互联注入新动力。5月下旬,双方在电商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再有新动作:5月21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将在西安开幕,设置六大展区,总展示面积达7.2万平方米,以“丝路通融·开放合作”为主题,将持续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期间,中国—中亚丝路电商深化合作活动等一系列重要活动热络开展……这些活动搭建起一座座宏大桥梁,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中亚在经贸等多领域的合作距离,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中国与中亚众多合作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成果最为耀目。2024年12月启动的中吉乌铁路项目是中国同中亚国家互联互通的战略性项目。中吉乌铁路起自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经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未来还可向西亚、南亚延伸。建成后将联通亚太地区和欧洲,为欧亚运输提供新的方案,中国—中亚—土耳其—欧洲线路总长约5470公里,将极大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光伏电站和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项目均是卓有成效的合作范例;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2号热电厂等标志性项目助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乌兹别克斯坦,奥林匹克城项目建设进展迅速。
再看能源合作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三线并行,成为中国天然气陆上进口重要来源。同时,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与中亚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也逐步展开。例如,中国企业计划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响应绿色发展需求,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助力中亚国家能源结构转型。
而在贸易投资领域,双方合作成绩同样可观。建交30多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增长了100多倍。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总额达94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54亿美元。在投资领域,随着中亚国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中国企业在中亚的投资将更加多元化。除了继续在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投资外,还将在农业、制造业、科技等领域寻求更多合作机会。
良好机制的建立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国与中亚正在构建内涵丰富、充满活力、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2020年,中国—中亚机制应运而生。外长会晤机制是最早建立的中国—中亚合作平台,2025年4月26日,中国—中亚外长第六次会晤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举行;2024年3月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正式启动。此外,在中国—中亚机制框架下已建立经贸、海关、交通、农业部长级会晤机制和政党对话会机制。这一系列合作机制的高效运转成为双方多领域合作的有力保障。
中国同中亚各国民间交往日趋频繁。目前,中国同中亚五国已结成约70对友好省州市,10多所孔子学院在中亚区域落地,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此外,鲁班工坊为中亚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邻里守望,互利共赢。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商品互通,演变为涵盖能源转型、数字基建、生态治理的立体化网络。这里既有古丝路“驼铃相闻”的文明共鸣,更有新时代“万物互联”的创新融合。当“上海精神”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合,一个更高效、更绿色、更包容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将为世界提供稳定锚点与合作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