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珈大使在缅甸官媒发表署名文章 《守望相助胞波情 亲诚惠容谱新篇》

发布日期:2025-05-14 06:56:54来源:驻缅甸联邦共和国大使馆作者:
5月5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在缅甸官媒《缅甸环球新光报》《镜报》《缅甸之光》发表题为《守望相助胞波情 亲诚惠容谱新篇》的署名文章。

5月5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在缅甸官媒《缅甸环球新光报》《镜报》《缅甸之光》发表题为《守望相助胞波情亲诚惠容谱新篇》的署名文章。文章表示,缅甸突发大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全力帮助缅甸抗震救灾并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和疫情防控。在这一过程中,缅甸人民也展现出了百折不挠的勇敢、乐观和坚强。我们坚信,地震撕裂了大地,但不能切断中缅胞波情谊,无法动摇我们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理念与信心。中缅友好绵延2000多年,不仅胞波情谊永续传承,更体现了亲诚惠容的理念。4月上旬举行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方将继续帮助缅甸人民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在今年共庆中缅建交75周年的基础上,推动两国关系实现更大发展,推动新时代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

文章全文如下:

2025年3月28日,缅甸突发近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当时我正在北京,看到新闻万分焦急和担心,翌日即与中国救援队同机返回缅甸参与抗震救灾。之后,我去灾区实地了解灾情和当地在救援、物资、医疗、疫情防控等方面的需要。道路被撕裂成一条条裂缝、房屋坍塌成一片片瓦砾,转眼之间,家园、校园、花园都变成了废墟。严重的灾情牵动着我和中国使馆同事以及14亿中国人民的心。我们真诚为受灾民众祈祷,同时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去帮助和支援灾区。

天灾无情人有情,体现在中缅两国同甘共苦、守望相助。中国作为缅甸的友邻和胞波,震后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习近平主席和李强总理向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致慰问电,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受伤人员和灾区民众致以诚挚慰问,表示中方愿向缅方提供需要的帮助,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中国政府宣布提供1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支持缅甸开展紧急救援、疫情防控和恢复重建。中国4支官方救援队和近30支民间救援队600余人星夜驰援,不眠不休搜寻出多名幸存者。同时,9批救灾物资,包括3940顶帐篷、1万条毛毯、4万顶蚊帐、1.8万块防水布、5.5万个急救包、1048套净水设备、7000箱方便食品、2000套户外炊具、1万个太阳能灯、4万套清洁日用品,64.8万粒霍乱疫苗以及6.8万剂破伤风疫苗、311.7万盒/瓶药品、16.3万件医疗耗材和器械紧急运到缅甸。中国医疗人员随救援队在灾区进行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卫生防疫和地震灾害评估专家组亦赴灾区开展工作。中国企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各界民众踊跃捐款捐物,并提供志愿服务。中国媒体深入灾区报道,呼吁各方携手抗震救灾。中国成为第一个宣布对缅甸援助、第一个派出救援队、第一个建成临时安置点,同时也是派出救援队伍和人数最多、救出幸存者最多、提供援助最多的国家。

天灾无情人有情,体现在缅甸人民的坚韧不屈和顽强向上。地震过去一个月,受灾民众伤痛犹在,但缅甸人民的勇敢、乐观和坚强点亮了对未来的希望,人性的光辉莫不让我们为之动容。灾区民众虽心怀悲痛,仍积极自救自助、互帮互助。老师不顾安危重返险地组织学生撤离,慈善组织和各界人士迅速行动起来,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当地民众为国际救援队员送来凉茶西瓜和饭菜,为他们涂抹黄香楝解暑防蚊。一幕幕生动画面展现了缅甸人民的勇敢、善良和团结。我坚信,百折不挠的缅甸人民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家园,缅甸这片金色土地一定能焕发出更灿烂的光彩。

天灾无情人有情,体现在中缅两国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缅友好绵延2000多年,从历史上的频繁往来,到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共建中缅命运共同体,不仅胞波情谊永续传承,更体现了亲诚惠容的理念。

——亲在血脉相连。中缅两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佛缘相通,伊洛瓦底江发源于中国,两国民众同饮一江水,自古友好交融。缅甸人民用缅语中代表一母同胞兄弟的“胞波”一词称呼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两国携手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缅甸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吴努总理为代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频密互访,成为两国交往史的一段美谈,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邻国之间往来的佳话。2020年,习近平主席历史性访问缅甸,开启共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诚在以心相交。建交75年来,中缅两国始终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倡导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树立了大小国家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中方尊重缅甸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缅甸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基于缅甸相关各方意愿和诉求,积极协助缅方推进缅北和平进程。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致力于缅甸和平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更好福祉的政策始终不变。

——惠在互利共赢。中缅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致力于实现平等、互利、共赢。中国庞大市场为缅甸农畜水产品提供出口地,并不断扩大准入。中国企业积极投资缅甸制造业,参与铁路、港口、工业园等建设。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已支持110多个“小而美”项目。中缅合作为缅甸创造就业、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提供了助力。

——容在包容互鉴。中缅两国都有悠久灿烂的文明,交流互鉴源远流长。回望历史,唐代骠国乐舞惊艳长安、中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下千古诗篇。滇缅古道马帮络绎,茶香满溢。两国文学、艺术、佛教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绵延不绝。去年,缅甸将中国春节定为公共假日,中国的武术、长笛、古筝和缅甸的六朝歌舞在节庆舞台上相得益彰。

天灾无情人有情,体现在亚洲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的共同愿景。亚洲多国都为缅甸抗震救灾提供了积极支持和援助,充分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亚洲正站在实现振兴的新起点上,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均前所未有。4月上旬,我回国参加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与周边国家巩固战略互信,支持地区国家走稳自身发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深化发展融合,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开展安全和执法合作,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扩大交往交流,便利人员往来。

中国将持续做动荡变革世界中的稳定力量、合作力量、进步力量,继续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包括缅甸在内的周边国家友好合作,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全球南方的团结自强迸发更大活力,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共同推进亚洲现代化进程。

地震撕裂了大地,但不能切断中缅胞波情谊,无法动摇我们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理念与信心。中方将继续向缅甸提供板房、移动手术室等物资,派出结构检测、文物保护专家赴缅甸参与灾后重建,帮助缅甸人民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我们将在今年共同庆祝中缅建交75周年的基础上,推动两国关系实现更大发展,推动新时代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