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伍戈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来自外部的关税冲击,还包括内部周期性调整的深层次问题。与以往美国加征关税不同,本轮美国加征关税后,美元未显著升值,反而出现了贬值,反映出美元的避险货币地位出现了明显弱化。但人民币汇率调节空间有限,当美元走弱时,人民币难以通过跟随美元波动的方式进行顺势调整。因此,本轮美国单边加征关税不仅会重构贸易规则,还可能引发金融规则的调整。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政策强度和政策抓手都至关重要。从政策强度来看,应真正落实超常规举措,要推动逆周期调控和改革协同发力。从政策抓手来看,消费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信心和养老社保等因素相关,具有内生性强的特征,其整体上是一个慢变量,短期内难以迅速应对外需冲击等快变量变化带来的挑战。因此,中国在坚持以消费为主导的长期转型方向的同时,需要在当前合理配合投资手段,尤其是民生方面的投资。在政策节奏上,建议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越早越好,通过预调和微调的方式使经济运行更加平稳,避免集中发力带来更大的经济波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
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但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将成为影响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回顾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尽管这两次危机的背景与当下美国滥施关税不同,但都给中国带来了外需冲击。比较这两次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及相关应对经验,对理解目前形势或有所启示。
相比于前两次的冲击,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经济整体环境以及提振需求的政策选择空间均有不同。从政策空间来看,在常规宏观调控政策空间方面,货币与财政政策都有显著空间,但与前两次比较明显收窄;在投资和消费政策空间方面,投资和消费都有显著空间,然而资本回报与投资利润回落,说明大规模工业产能投资刺激不再是合适选择,消费短板提示通过提高收入增加消费的潜力较大;在结构性改革政策空间方面,需求释放的最大潜力蕴含在改革领域。
应对美国滥施关税,中国应认清规律、坚持原则、回应挑战以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并与国际社会联手抵制美国单边加征关税的保护主义行径和逆全球化的政策冲动。同时,基于目前国内经济供强需弱的特点,在经济领域“办好自己的事”的关键在于再平衡,即扩大内需、提高收入和促进消费。从个人研究的角度看,后续政策力度和灵活性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并需审时度势,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将适度比例的公共资源从投资生产供给能力领域逐步转移到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方面,从根本上提振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