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推动“同球共济”
在全球跨境投资增长乏力的当下,中国对外投资逆流而上,全球化布局步伐加快。数据是最直观的印证——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29.7亿美元,同比增长9.1%。其中,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稳步增长,说明中国企业在探索全球市场机遇时,不仅态度积极,更是将行动落到了实处。“中国企业有信心通过经济全球化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与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密切相关。当前,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领域具备了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拓展能力。同时,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与东道国及合作伙伴一道,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寻求互利共赢,也深受东道国的欢迎。”周密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张磊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前2个月中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增长,且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呈加速态势。面临中美经贸调整等重大挑战,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对外投资持续保持高位,表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分散经济风险、增强发展韧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惧风险考验
对外投资信心如磐
近日,迪尚集团完成对加拿大知名校服品牌TOPMARKS的收购,标志着迪尚集团正式进军北美校服市场,全球化产业布局再添新章。该公司董事长朱立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迪尚集团积极融入当地产业生态,稳步推进产业链整合与全球化布局。“目前,我们已在东南亚设立多个生产基地,并计划进一步将海外生产拓展至摩洛哥、土耳其、埃及等地,通过建立更多的海外生产基地,增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面对愈发复杂的出海环境,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对于做好做透出海这门功课信心满怀。他表示,集团将发挥中国汽车产业优势,强化产业协同,同时加快研究开展在海外的当地化生产,从“走出去”转为“走进去”,扎根海外市场,打造全球一流车企。
截至目前,广汽集团已在泰国、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建设工厂;同步打造泰国大曼谷区15公里半径充电网络;在泰国、墨西哥的两家物流子公司正式开始运营;在中东、巴拿马建设零件中转仓,并在墨西哥成立现地化供应链管理公司……
数据显示,1—2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8.7%。其中,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签合同额309.2亿美元,同比增长33.7%。
周密分析称,从数据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增速更快,且在承包工程领域的表现优于整体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中国企业所具备的投资优势和承包工程优势也为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以及民生改善提供了资金支持与技术服务,促进各方深化合作。
搭建合作桥梁
共创互利发展盛景
据报道,由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自开通运营至今年2月17日,已累计发送旅客801.1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60.73%,单日最高旅客发送量达2.44万人次,不仅为印尼民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还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交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在希腊,由中国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国华投资欧洲公司主导的色雷斯风电项目自2019年投入运营以来,每年稳定发电约1.6亿千瓦时。这些清洁电能可满足希腊超3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有效缓解了当地的能源供应压力,为希腊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已在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结出互利共赢的硕果,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政策法规频繁变动,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使中国对外投资面临诸多挑战。
周密表示,在这样的形势下,仅依靠单个国家难以实现长久发展。“从全球视角来看,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发展机遇。因此,要鼓励中国企业深入了解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开展高质量的对外投资合作,将自身优势与东道国需求有效结合,不能仅着眼于商业利益,还要助力东道国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周密称,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具备很强的优势,当前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也在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双方在这方面契合度颇高,为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中国企业还应探索更加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标准和规范,创造更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